长期以来,国内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与国外既不同步,又不同幅。“半只有形之手”的定价机制,使我们的调价举措与国际石油市场有长达一个月的滞后效应。所有这些,主要缘于政府相关部门对社会承受能力、经济平稳发展等非市场化因素做了较多考虑。 而这样的机制,在保障国家经济平稳运行的同时,也造成了炼油厂缺少积极性等“行业结构性跛腿”、社会经营商采取囤油等方式投机等弊端。本次油价上调,幅度较大,反应也相对较快,相关部门应意识到,单纯以“包底”的方式来与国际油价间接接轨,确已到了“难以支撑”的边缘。因此,可以说,此次调价释放的一个最大信号,就是距离真正的“市场化定价”似乎已不再遥远。
笔者认为,成品油定价的市场化,起码可以促进整个石油产业链的全面市场化,打破行业垄断,有助于运用市场的配置能力,通过即期、远期、期货等多种手段,分散因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形成新的生产、流通体制;成品油定价的市场化,可以调节用油行业的市场理性,人们买车、用车以及发展相关行业时,会有新的预期,给缓解都市交通压力、发展新的交通模式等提供新的机遇……
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市场化改革,目前的最大瓶颈在于:保证国内油品供应的压力;进出口渠道放开后,一系列法规不健全、不完善及执法能力的压力;对油品走私防范、打击的压力等。一句话,政府相关部门对目前国内经济秩序的掌控,还不足以保证油品流通市场不出现任何问题。这也正是国家发改委面对众多价改方案,迟迟下不了决心的根本原因。
成品油涨价,人们会产生心理恐慌。但是国家成品油定价机制的难产,以及“难产”背后的社会经济环境,却远比成品油涨价更令人难熬。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