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名汽车消费者,在未能按时履行还款计划时,被中介信贷公司多方“搜捕”,方被找到。
后虽履行了还款计划,但中介公司却要求该消费者给予1.5万元的经济补偿,因为中介公司在实施“搜捕”时,付出了“高昂”的人力物力成本。
无独有偶,一汽车爱好者实在按捺不住购车的冲动,便想通过汽车分期贷款实现购车梦想。但经多方打听,却发现贷款手续不仅复杂,而且贷款门槛也比较高,首付竟高达40%,再加上10%的保证金,以及其他相应购车费用,算来算去,总费用离全款购车已相距无几。
一方面是旺盛的汽车消费贷款业务需求,而另一方面大面积的呆账、死账又使汽车消费踯躅不前。
采访银行,银行却对汽车消费信贷避而不答。个中隐情,谁能知晓?
呆账、死账,让消费信贷成“鸡肋”
河南东华公司是最早进行汽车分期贷款的公司之一。作为汽车分期贷款业务经营非常成功的职业经理人,河南东华公司总经理高峥嵘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分期贷款的前前后后。虽然国家总的消费信贷政策是鼓励消费贷款,而且汽车消费信贷需求比较旺盛,但汽车相对于房产来讲,一是房子有保值概念,而汽车则属于纯消耗产品;再者,房子属于不动产,而汽车则属于动产。另外,由于汽车价格不稳,24小时掉价几万元的事时有发生,这对汽车信贷消费的各方都是一种考验。再者,由于汽车贷款业务在我国尚属萌芽初期,在前期的业务开展中,手续不规范,同时,应有的服务意识也较欠缺,人为违规因素太多,再加上中国目前欠缺健全的信用体制,所以,导致目前汽车信贷的呆账、死账高达50%。汽车消费信贷无疑已经成为银行的“鸡肋”。一谈到汽车消费贷款,银行人士唯恐避之不及。而银行作为国家的金融机构,在应对这种市场的诟病,只有抬升汽车消费信贷的门槛,来尽量降低自身的风险。
而作为汽车销售公司,出于对利润的高额追求,只管放贷,却从未考虑回收。业内人士透露,真正在汽车消费者身上出现的呆账、死账并不很多。很多都是在贷款之初,就没打算要还汽车贷款。由于汽车销售公司的盲目放贷,没有严格执行放贷的审核机制,甚至扮演了“帮凶”的角色,给一些人提供了良好的“致富”机会。像省内某大型汽车贸易公司,每月20万元的贷款收益,但有10万元坏账。该公司只能为坏账买单,方能延续银行的贷款。而若想回收车辆,不说人力物力的大量投入,但是诉讼成本和诉讼时间就是普通公司耗费不起的。最终,待事情败露,银行停贷后,该公司便轰然倒塌了。
而作为信贷中介机构,很多时候只是收取中介费用的走单公司,面对信贷陷阱,既没考虑过要承担责任,也承担不了相关责任。最终受损失的只是银行和汽车销售公司。
图谋蹊径,还消费信贷艳阳天
虽然银行在汽车消费信贷上逐渐抬升门槛,但实际上,作为通过放贷生值的金融公司,更希望与市场很好的接轨。但业内人士也认为,由于商业银行业务的综合性,其目的重要是获得利息差额,而不在于保证汽车产业稳定连续的金融服务。在汽车业不景气的时候,银行就会收缩其金融服务,和汽车业大批量生产和销售的行业特征发生矛盾。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直接利益关系,商业银行也不可能在风险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推进汽车金融服务的专业化。
因此,以国内主要汽车制造商为依托,建立专业化的汽车金融服务机构,无疑是应对市场的必然要求。而建立汽车金融公司,也就成为汽车金融业的发展模式。业内人士认为,汽车金融公司的建立,会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是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史上的一个突破,对于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的专业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为,汽车金融公司能够引进国外成熟的汽车消费信贷融资的管理技术,使消费者接受金融服务时有更多的选择。同时,汽车金融公司的引入,借鉴了国外同类机构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保证在机构规范,健康发展前提下同国际市场的顺利融合,促进我国在汽车融资业监管方面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早在2004年8月,经过央行、银监会、发改委等相关部门的一系列审查,通用、丰田、大众、福特、戴夫特戴克斯勒被相继批准,允许成立相应的从事汽车消费信贷的汽车金融服务机构。加之近期被批准的标致、雪铁龙,这种专业汽车金融机构已达7家。
据河南新纪元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灿峰介绍,在通用汽车金融公司、上汽集团财务公司各占50%股份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通用自己的汽车消费信贷金融机构。上海通用自1919年开始从事汽车消费信贷以来,目前全世界已贷款超1万亿人民币。且迄今未出现一笔坏账。说起个中原因,朱总认为,通用公司丰富的信贷经验、与客户紧密的伙伴关系以及完善发达的鉴别手段,使通用公司有效地避开了消费信贷陷阱。正因为如此,河南新纪元才在中原地区首家推出“车速贷”业务,以满足汽车消费者的需求。
河南东华公司高峥嵘也认为,汽车消费信贷,市场需求量庞大,因此东华公司也在分期贷款业务中掘到了第一桶金。而谈到信贷陷阱,高总说,准入关与后期的服务理念同样重要。只有与客户打造良好的伙伴关系,分期贷款业务才能永葆青春。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