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轿车价格体系的质疑与无奈
宝来( 报价;
图片)1.8T降4万元,雪佛兰乐骋降9000元,爱丽舍、富康最高降1万元,捷达降3000元……这是上周某著名门户网站“车型降价表”中的部分最新内容。
实际上,汽车降价之热,比今年的天气之热来得更早。有的车型从年初开始,降价就没有停止过;有的车型以酬宾、促销、买断等名义,几乎所有降价的词汇都用尽了;中高档车降价幅度有的竟然高达3万~4万元之巨,而经济型轿车也有数千乃至上万元的降幅。
汽车市场到底是怎么了?显然,中国汽车市场的降价风潮,再次引起人们的广泛质疑,凸现整个汽车行业的无奈。
首先,国产轿车的价格体系再遭质疑,汽车行业和企业内、甚至某些专家学者也深陷无奈。
国产车价格的高低一直处在争论之中。其实,在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广袤地域上,在各地收入存在巨大差异的现实条件下,车价高低本来就难以得出定论。而“与国际市场接轨”曾经是消费者的期待,也被用作某些厂家的“说辞”。
由于历史的原因,国产车的价格的确曾经远远高于国外市场。尽管随着汽车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零部件采购成本的不断下降,以及众多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都为汽车降价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整个行业和企业均自觉或不自觉地难以打破故有的价格体系。记得几年前,某合资企业的外方总经理离任后依然感叹,当初某某车(曾被当作价格标杆的中高级轿车)的价格应该也完全有可能定得再低一些。而在不久前,这样惊人的一幕同样出现在另外一家合资企业:在一款新车上市之前,外方为了尽快赢得市场,扭转“迟到”的劣势,希望价格更低一些,而另外一方却坚持不能再低,最后双方不得不出了一个妥协的价格。
其次,行业和企业的价值取向遭质疑,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陷入无奈。
从目前情况看,无论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机动化的要求,还是老百姓生产、生活对汽车的需求,我们的汽车行业都没有能够很好地满足。但是,随着整个汽车行业生产能力一再增加,主要轿车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已经出现部分过剩,甚至到了国家发改委官员呼吁整个行业产能过剩的地步。那么问题到底出在何处?
一方面在占轿车企业大多数的合资企业当中,只把目光盯在大中城市人群,盯在中高端产品上,而引进有限的几个车型,更谈不上产品开发能力,只能在价格上做文章。另一方面,尽管自主品牌企业有为老百姓造车,有服务更多消费者的美好愿望,而且已经把车价定得很低,但由于品牌号召力不足、产品质量仍然有待提高等原因,短时间内难以取得比较好的业绩,更难以迅速积累而再发展。
第三,厂家和商家的诚信受到质疑,使很多汽车企业的营销活动陷入无奈。
厂家降价总有自己充足的理由,而连续不断的降价,一方面让汽车市场和消费者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也令其存在更大、更多的期待,自然而然地形成较长时间的持币待购,最终造成更大的非良性循环。
两年前那场惨烈的汽车价格大战犹历历在目。当时,也是在盛夏前的6月,上海通用率先作出价格调整,而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联手应对,其他厂家纷纷跟进,市场和消费者却比较冷静。最后的结果是,各个企业的市场份额变化并不很大,而到了年底,很多企业的库存却大得惊人,不得不背上沉重的包袱。
现在,随着汽车市场的进一步规范,随着消费者更多的理性消费,大家不再因为某一个不实的传言而抢购汽车,也不再因为某一个动人的概念而全款订购。因此,厂家只有踏踏实实地为消费者着想,为消费者服务,才能够真正赢得人心,最终赢得市场。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