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已经上升到了30%以上,然而总是有人质疑我们的自主品牌车“有产权无知识”。
这也难怪,以占汽车价值近1/3的发动机来说,我国自主品牌车用的几乎都是“洋品牌”,或者是“洋技术”生产的国产品牌发动机。 如华晨用的全部是来自于哈尔滨东安和沈阳航天的三菱发动机,这两家企业均有三菱的合资背景。而奇瑞系列车型搭载的也是三菱等品牌的发动机。
据悉,三菱在华合资并进行技术控制的发动机企业在中国发动机市场上举足轻重,东安发动机号称微型发动机之王,同类产品销量全国第一;而沈阳航天三菱在国内2.0升~2.4升排量轻型车发动机市场上,占有35%以上的份额。目前这两家企业的发动机配备东南蓝瑟、菱帅、比亚迪F3、哈飞赛豹、东南富利卡、柳汽风行等众多车型。此前,业内一度怀疑骏捷搭载的三菱发动机供货不足,是三菱为其直接参股的东南蓝瑟上市拖延时间。
不管传闻是真是假,可以确定的是,发动机是汽车最核心的技术之一,也是产品成本构成的核心部分,但发动机技术研发滞后已成为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最大“软肋”,成为制约中国汽车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短板。对于靠低价“杀”出一条生路的自主品牌来说,本来就不厚的利润又要因为购买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而被层层盘剥,并且处处受制于人。
2005年3月,随着奇瑞的首台发动机点火仪式成功举行,中国进入了“发动机技术元年”。此后,吉利的汽车也装上了自主的“中国心”。随着华晨高端的1.8T涡轮增压发动机投产,中国自主品牌车企的竞争力显然又有了大幅提升。
记者日前获悉,虽然解决了发动机自给的问题,但由于变速箱配套跟不上,奇瑞的东方之子仍然供货不足。事实告诉我们,不仅是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自主品牌车企都要具备。记者理解到,目前奇瑞和华晨都已在加紧研发自己发动机与变速箱的配套,争取早日摆脱对别人的依靠。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