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起,进口车进入中国市场,关税将再次下调3个百分点。届时,我国加入WTO作出的汽车及其零部件降税承诺将履行完毕。
降税涉及42个税目的进口关税税率。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布,31个税目为小轿车、越野车、小客车整车,进口税率由28%降至25%,11个税目为车身、底盘、中低排量汽油发动机等汽车零部件,进口税率由13.8%-16.4%降至10%。
这次关税税率下调,是今年降幅最大的一次,人们关于进口汽车进一步降低关税的心理预期有望基本调整到位。在此情况下,中国车市将出现哪些变动呢?消费者、外资厂商和中资厂商将作出何种反应呢?
车价下降:理想多过现实
从1994年4月1日第一次关税下调以来,对关税下调带来价格下降的心理预期就一直存在于消费者心中,尤其是2002年以来每年元旦都会调整一次。这前后,也正是进口车商大打关税牌的时机,沃尔沃等车商都在这方面下过功夫。
那么,此次调整,进口车价格真的会大幅下降,给消费者带来新的消费春天吗?业内人士认为不能太过乐观。一般认为,以轿车为主的乘用车的价格会出现降价,并呈现出“小排量少降、大排量大降”的趋势。一辆售价80万元的车辆,价格将出现至少5万元左右的降价空间。
但这只是理想化的描述,因为影响车价的绝不仅仅这一项。进口车价格一般都会受到裸车价格、运费、汇率因素、关税及其他税费等影响,往往任何一个因素变化,都将决定进口车的销售价格。仅今年4月1日消费税正式实施就会消解大部分降价空间,当时7%-20%的消费税使许多进口车涨价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
宝马代理商、北京盈之宝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莹分析,降低3%只是关税这块,其比例在车价中很小,“7月1日以后的关税下调并不会对一部大排量进口车的价格产生特别大的冲击”。并且,就他们经销的宝马车而言,李莹透露说价格不会变动,因为在3月份生产汽车时,就已经考虑到7月1日关税下调的因素。
宝马中国公关部经理马庆生透露,目前他还没有接到7月1日关税税率下调后宝马的降价通知,他认为进口车价格受关税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小,市场原材料的价格以及汇率将会成为影响进口车价格的主要因素。
奔驰公司一位人士则肯定地告诉媒体价格不会下调,据说奔驰早在年初就已定好价,已经考虑到了关税下调的因素。即使要调价,也会视市场情况和产品本身而定。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公司分析师贾新光分析,此次进口汽车关税下调对消费者心理影响大于实际影响。
关税利好:豪华车进口剧增
“随着此次关税的调整和进口零部件管理办法的实行,将来会出现这么一个趋势:豪华车低级别的将放在国内生产,譬如奔驰的C系,宝马的3系,而中高端豪华车将会通过进口的渠道进入国内市场。”贾新光分析说。
有关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累计进口汽车16.25万辆,比2004年反而下降约8%左右。尽管如此,2.5L以上豪华车和越野车的进口量却依然快速增长,200万元左右的宝马760和奔驰S600在市场上热卖,中国销量占到全球的1/5以上。
国外豪华车厂商纷纷把专卖店开到中国。就上海而言,宝马有4家专卖店、奔驰有3家、凌志有2家,劳斯莱斯、宾利、法拉利、保时捷等也都有落户。
中国进口汽车贸易中心总经理丁宏祥对记者表示,未来,高档化、个性化、差异化,特别是进口越野车的增长仍然是进口车市场的最大亮点;进口车经营与国产车的关系就形成“品种互补,错位经营”。
错位经营的一个原因是国内车型的日渐增多,导致进口中低档车优势减弱。法拉利玛莎拉蒂中国公司总经理薄西来数月前就曾分析:在中国进口车市场,2.5L排量以上的高档豪华车所占的比例已经从2001年的20%上升到2005年的51%;在未来市场上,价值在90万元以上的豪华车会有大量的增长。
自然,这种种判断的背后,并不排除有着国外豪华车厂商对关税将会逐步下调的预期。尽管,豪华车消费者由于经济实力和表现欲使然,对价格细微变化不是那么敏感。
应对之道:差异化和自主品牌
关税的调整,对外国汽车厂商是利好,对中国厂商未必是坏消息。此时,冷静分析、换位思考至关重要。
外资大举入侵,中国企业为何不能倒戈反击呢?答案是肯定的。吉利、奇瑞也有不同的尝试,但结果似乎不太理想。
中国企业外拓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这一根本事实不容忽视。尽快走出这一阶段,需要学习别人的成功之道。记者采访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ChristophStark时,他说了一个经典的原因:宝马之所以成就高端品牌,主要在于他们拥有很多具有创造性的品牌,并且让消费者从情感上对之认可,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个性的车子,“如果你向忠诚的客户提供产品,差异化很重要。技术与品牌是联系在一起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执行院长佩德罗·雷诺也认为,未来10年,拥有自主品牌的中国本土生产商将率先走向国际市场。
不过,目前谈这些似乎为时过早,中国本土企业还应该在知识产权方面加大研发力度。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机械发明审查部汽车审查处处长毛永宁透露,就在中国专利申请量来说,日本最多,其次是德国,依次是韩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瑞典。这些专利同样在其他国家申请,进而为我国的汽车出口设下障碍。
并且,中国本土市场仍不容忽视。中国有100多家汽车生产商,但有绝对优势和特点的并不太多。一方面需要整合,以应对竞争;另一方面,应积极思考寻找市场空隙,针对洋品牌的特点生产出更具差异化和更中国化的产品来。毕竟,以产品取胜,才是最终取胜之道。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