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吉利和奇瑞之后,国内自主企业华晨也推出了自己的全新自主研发的发动机。当这些国内的自主企业在纷纷自立门户的时候,也开始和三菱——这个和中国汽车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名字划清界限,这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当然也是三菱发动机时代的失落。
曾经的辉煌年代
十几年前乃至几年前,三菱是先进技术、优秀动力的代名词,只要一辆车与三菱的发动机沾上边,那么这车一定差不了。可以说,在那个年代里,三菱开创了一个不卖整车而靠卖发动机在中国出名的时代。从那时起,三菱的发动机像潮水一般遍及了国内市场,“三菱技术”也成了各厂家吸引消费者的最大“卖点”。像现在的吉利、奇瑞、华晨,无不是靠着三菱的发动机起家的。
在国内,与三菱相关的车型有13款之多,在整车方面比如北京奔驰生产的欧蓝德、湖南长丰帕杰罗、东南汽车生产的蓝瑟和菱绅。此外,还有很多是应用三菱技术的品牌,比如长丰猎豹、猎豹飞腾、哈飞赛马以及东南汽车的菱帅、得利卡、富利卡和菱绅等。不夸张地说,三菱的技术可以说是渗透了国内汽车的方方面面。此外,三菱在中国有两家合资发动机制造企业,分别为哈尔滨东安发动机制造公司和沈阳航天三菱发动机公司,三菱发动机在国内市场的年销售量达30万台。
这些都成了三菱在中国的重要利润来源。有资料显示,2003年三菱共在中国销售三菱品牌和三菱技术的本地品牌汽车近15万辆,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当年丰田在中国13万辆的销售量。
如今的彷徨失落
如今,当国内的自主企业开始成长壮大的时候,“三菱技术”再也成不了他们吹捧的资本,当人们纷纷质疑自主品牌的“不自主”时,三菱只能被“雪藏”了。在经历了自主创新的奋战,自主发动机纷纷面世后,三菱也就意味着被彻底打入“冷宫”了。三菱以发动机驰骋中国市场的时代,也渐渐离我们远去了。
除了中国市场以外,三菱在整个国际市场都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北美市场,失误的市场策略让三菱的市场份额锐减;在日本国内,饱受召回问题困扰的三菱也让消费者对其失去了信心。2004年,三菱汽车的全球销量下降14%至131万辆, 其中,日本本土的销量从35.9万辆跌至22.7万辆;美国市场也从27.3万辆直线落至17.4万辆。而且,在三菱汽车再陷困境的时候,一度以拯救者身份出现的戴克也宣布撤资,放弃了对三菱的“挽救”。
2005年,三菱全球销售量较往年增长逾3万辆,达到134.4万辆,是2002年以来首度出现增长。其中,中国市场的持续增长是主要动力。但现在,当国内的自主企业开始放弃“三菱技术”的时候,在整车生产上尚未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合资企业的时候,三菱的日子就有点“悬”了。
押宝中国的未来
技术这碗饭对于三菱来说已经是越来越难吃了,之前一直在合资生产上步伐缓慢的三菱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寻找合资伙伴的脚步也不由得加快了。
今年4月,三菱以20%的股份入股东南汽车,迈出了其整车合资制造的重要一步。三菱汽车社长益子修表示:“中国对三菱汽车非常重要,今后三菱开发新产品时,会把重点力量放在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开发上。我们在上海成立了三菱汽车独资的研究开发中心,说明中国对三菱汽车来说跟北美市场、欧洲市场一样重要,或者更重要。”
按照三菱的计划,2008年在华建成500家三菱品牌专卖店,以实现在华销售22万辆车的销售目标,同时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总量达到31万辆。三菱计划在2007财年之前,累计向中国市场投放11款车型及更新换代车型,促进三菱品牌战略的实施、强化商品阵容。
据最新的消息称,一度停滞的三菱和长丰的合资谈判,目前已经基本敲定。据了解,合资公司成立以后,主要持股方按股比大小依次是长丰集团为主的国有法人股(持股50%)、三菱汽车(持股30%)和三菱商事(20%)。如果这一结果确定,那么三菱将拥有一家真正属于自己的合资公司,三菱在中国市场的脚步自然也就才能迈得开。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