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塞德斯-奔驰”变成“北京奔驰”就意味着它必须放下高傲与矜持,努力适应中国的“路况”。但显然,这条路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好走。
两年前,北京汽车工业控股公司与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抓住中国汽车产业政策调整前的最后机会,成立了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简称:北京奔驰)。 世界顶级品质的奔驰轿车由此正式落户中国,成为“北京奔驰”。
多个不容易的“第一次”
5年前,“奔驰轿车进入中国生产”在它的德国总部里还是一个应者甚少的“构想”。但随着中国轿车市场在全球汽车业下滑背景下出现超过50%的增长率以及宝马和奥迪在中国的成功,戴克于2003年痛下决心,与在中国已合作20年的北京吉普深化合作。
经过一年多的谈判和程序,双方终于签下了期限为30年的新合同,即对北京吉普公司进行增资、重组,组建合资注册资本2亿美元,生产梅赛德斯-奔驰C级和E级轿车的新公司。
就在新公司正式成立前,北京奔驰公司的投资总额由最初确定的4亿美元增至6亿美元;注册资本也由2亿美元增至4亿美元,中外双方股本各占50%。
全程参与了此次谈判的北汽控股副总工程师王明武曾告诉记者,在谈判中,戴克负责合资并购的一个副总裁说,北京奔驰项目对他们来说遇到三个“第一”。
首先,这是奔驰轿车第一次在国外搞合资生产。以往在巴西、印度、泰国和南非等国建立的工厂都是独资形式,而在中国以各50%股份的方式合资生产,对于奔驰轿车还是头一次。
第二个“第一”是“遭遇”国产化的要求。奔驰在世界各地的工厂都是组装出厂,把原厂散件运来组装。但在中国,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的严格规定,任何品牌都必须按计划实现规定比例的国产化要求。
王明武说,在这点上,戴克起初很难理解和接受。所以谈判双方斗争很激烈,最终通过慢慢的说服,让他们了解了中国的政策。而对此,北京吉普一位高层告诉记者,奔驰在质量控制上奉行的是“不妥协”政策,对零部件要求非常高。因此,北京奔驰的“国产化”是所有合资企业中难度最大的。
第三个方面是销售。全世界奔驰汽车都是由奔驰一家统一销售的,从不让他人介入。但这次它必须根据中国的产业政策,即合资企业的产品要建立独立自主的销售体系和服务网络。这点的确让奔驰接受起来难度巨大。王明武说,这项工作始终存在难度,有的时候甚至担心能不能成功,“后来居然能够成功”。
事实上,北京奔驰成立前和成立后已经或即将面临的“第一次”还有很多,在中国面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与20年前的上海大众相比已经是“翻天覆地”了。如此“尊贵”的奔驰也将无法享受到当年“贫贱”桑塔纳在中国大地上的“礼遇”。
“进口零部件”与“奔驰停产”风波
前不久,由于涉及到《构成整车特征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对进口有关散件装车将按整车特征征收进口关税的规定,凯迪拉克停止“国产”后,有媒体反复报道北京奔驰和华晨宝马等将可能停产的消息。在这样的传闻持续数日后,北京奔驰终于坐不住了。
北京奔驰执行副总裁董长征日前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独家专访时明确表示,5月8日起北京奔驰的搬迁工作已全面开始,正式告别位于东三环附近使用43年之久的老厂区,进入北京东南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管委会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帮助完成了北京奔驰多项配套生活服务设施,开设8条线路22辆班车,同时开通了北京市区至新址的第一条延长公交线路,终点站名称就是“北京奔驰”。目前,北京奔驰的全部办公设备及管理人员均已搬至新厂区工作。奔驰E级车在北京的生产完全按计划顺利进行,不存在“停产”之说。
戴克东北亚地区首席执行官贝廷林告诉记者,北京奔驰不仅不会停产,还将增加对中国零部件的采购,到2008年,戴克在中国的零部件采购额预计将达到8.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7亿元。
贝廷林更否认坊间盛传的“戴克和奔驰极力推动欧美对华零部件贸易纠纷”。“我向大家澄清,戴克能理解中国的政策。戴克没有在背后做任何手脚。”他说,戴克要严格按照中国政策的要求来国产化。欧美与中国的贸易摩擦是政府之间的事,与企业没有关系。
面对中国产业政策中“40%国产化率”的要求,贝廷林坦诚地表示,奔驰的高端定位决定了产量不可能很大,要想达到40%的国产化率还是有很大困难的。
北京奔驰总裁布切克也表示,北京奔驰会遵守政府的相关规定,虽然有一定难度,时间也可能会长些,但一定要实现这一目标。
布切克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京奔”在亦庄新厂房的布置,并主动担当“导游”介绍这个与德国工厂面积相当的奔驰北京“产房”。在北京奔驰工厂主楼的三层会议室,布切克用拳头敲着身后的墙说:“墙后就是国产奔驰的总装车间,国产奔驰已经开始在新工厂顺利生产。”
他说,北京奔驰的土建工程已经开始收尾。前段时间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设备的搬迁上。目前,要集中精力进行国产化车身项目的推进。
北京奔驰挂上中文标识
让布切克认为奔驰轿车更“中国”的标志就是,从5月1日起北京产奔驰尾部增加了“北京奔驰—戴克”的中文标识。记者也在北京奔驰新厂区主办公楼前看到了几辆贴有中文标识的“京奔”。
布切克很得意地告诉记者:“这个标识很好,是双方合作的典范。这个标识的启用也经过了论证和调查,股东之间进行了沟通。”
在董长征看来,像奔驰这种公司在中国寻找与他同量级的合作伙伴目前是不可能的,即使国内的前三甲也无法取得对等关系。“所以,奔驰要找的只有品牌对等,‘北京’这个品牌绝对可以对等,绝对比它高得多得多,历史这么悠久,文化这么浓厚。梅塞德斯奔驰的品牌管理主要就在文化内涵。这一点‘北京’的底蕴将提升奔驰的文化内涵。”
一位北京奔驰的高管告诉记者,有亚星奔驰不成功的范例在前,北京奔驰项目关系到戴克和梅塞德斯奔驰在中国发展的成败,北京奔驰必须成功。对北汽控股来讲,北京吉普是北汽底子很厚的企业,也必须保证它成功。尽管在北京奔驰不盈利的情况下,两个股东还加大投入。“这就是一搏,而且一定要赢的一搏。”
就这样,经历了许多曲折、开拓之后,奔驰越来越深地融入到中国,越来越近地感受来自中国不一样的需求和期望。同时也在改变着这个德国百年品牌的“固执”。无论愿不愿意,看在中国巨大市场的份儿上,奔驰还是松开了刹车,小心踩下油门,朝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路”驶去。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