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的尖端:如何不被湮没
在一些行业资深人士看来,汽车人才的匮乏非一日之寒,如今只不过是极度深寒。而由此造成的“百万年薪”谶语破除背后,隐含着中国车市买卖方市场关系转变的轨迹以及伴生的越来越大的人才缺口。
当苏伟铭背负百万年薪就任销售总经理之时,他希望今年销售量“能够增加10%”。这些顶尖的营销人员肩负了厂商的全部希望,他的东家希望他们能给公司带来成千上万个百万,提升公司的盈利。
“现在大家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一汽集团下属企业的销售老总告诉记者,“竞争这么激烈,谁都不敢大意。销售冲在最前沿,一有风吹草动我晚上就睡不着觉。特别希望有人能够分担压力。你想,每年100多款新车型,自己的产品很快就被湮没,全球不会有第二个中国这样的汽车市场。”
正是这样,就在孙勇拿到百万年薪之后的三年时间,中国车市已经转变为不折不扣的买方市场。2005年,中国汽车市场以近592万辆的销售总规模超过日本本土的580万辆,世界排名从2003年第四跃居世界第二。为此,今年3月12日国务院正式发文认定汽车产能过剩——今年1月到5月,仅轿车(基本乘用车型)的库存就已经达到100360辆。
更要命的是,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产品价格下调的双重挤压使汽车行业盈利水平受到了很大影响。2005年国内6315家汽车企业中的1155家亏损,整个汽车行业总利润下降约170亿元。
“目前93号汽油已经达到5.07元/升。油费加上每年的养路费、保险、停车费和维修费用等,平均下来养车每月不低于2000元。”小薛最近准备把自己的赛欧卖掉,而更多的消费者因为这个原因放弃了购车计划,进入持币待购的大军之中。
这是一群买方市场下日渐理性的消费者。国际汽车巨头们凭借一款车型即“圈地为王”的辉煌历史已经逝去。“营销是企业的生命线。”某资深市场分析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汽车企业降低成本、盈利能力渐低的情况下,深陷价格战的众厂商,不得不将注意力从生产领域转向营销领域。
“既懂市场又懂技术”的营销人才——这是一个复杂的定义。任勇说,由于汽车行业的专业性要求高,营销人员首先要懂车,熟悉汽车的构造、零部件、各项性能等,其次要根据市场和产品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
“如果真能够招到得力的助手,开出百万年薪又算什么。”上述一汽销售老总苦笑道。据预测,汽车销售人才缺口达60万左右,高素质的营销人才尤其紧缺。目前,国外汽车行业的从业人员有30%受过高等教育,而中国这一比例还不到15%。
郑爱国也对记者承认,作为企划部部长,自己的年薪距离百万相去甚远。但营销部门不一样,因为他们是压力的尖端。“对于真正的商业精英,绝对是个机会。”
这样的情形对于李广凡意义重大——最新的消息说,他正在跟各大厂商联络,有意重返中国,因为这个快速成长的市场“太需要人才”了,而他再也不用恐惧百万年薪的谶语。
(责任编辑:刘晓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