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加入WTO的第5年,中国汽车市场以过去几十年达不到的速度“飞跃”发展:销售数量大涨、品牌数量猛增、销售模式巨变,汽车价格连年下降,消费环境日渐改善。特别是新车型,据保守估计,最近5年,涌现的国产新车要在200款左右。
●汽车有形市场与4S店互为补充
加入WTO后,中国汽车营销彻底发生改变,汽车营销模式经历了交易市场为主、交易市场与4S店并存、4S店为主的转变过程。2005年国家商业部正式颁布《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交易市场的功能随之转变。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副司长陈林表示:《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实施以后有形市场成本低、集合效应好等有利条件可以吸引厂家授权经销商入驻场内。有形市场有多品牌、多类别、多功能的优势,遇到不景气时,化解和转移风险的能力远远大于专卖店。
在北京,亚市、北方、中联是汽车交易市场的代表,现在北方总经理几易其人,亚市、中联都要搬迁,究竟交易市场的前景如何?对此,亚市总经理苏辉认为:不可否认有形汽车市场出现了低谷,问题在于长期在真正意义上脱离了消费者,有形市场只卖车,没有服务手段,很难延伸对消费者的服务;而且长期只提供物业服务,随着汽车消费成熟、汽车业高速发展,只提供物业服务与汽车销售市场脱节,必须加入汽车销售市场需求的多种模式。现在北京每月的新车销售有45%来自4S店,其余的55%来自汽车有形市场,一些4S店在多家有形市场都设立了分销点。但是4S店刚出现时与有形市场呈对峙之势,到现在已经演化为互相依存的利益共同体,去市场看车、在4S店提车已经成为消费者的共识。
●一年上市新车80多款
魏先生马上要买自家的第二辆车。2001年,当他在买自己的第一辆车时,只有富康、捷达( 报价; 图片)、桑塔纳三种车可选择,今年再次买车时,发现很多车叫不上名字。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2002年,桑塔纳、捷达、富康这三个传统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大幅度下降,从2001年的47%降到了34%。新品牌出现频率逐年递增,今年预计全年新上市车型包括改型改款、新车新名的将达到80多种。而最近5年,保守估计,新增的车型也在200款左右。
●汽车消费环境和观念都在变
随着连续两年的轿车销量和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一些特大城市的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停车位也越来越紧张,汽车保险费也由2002~2003年的下调改为上调,汽油价格上涨等,增加了消费者的使用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影响居民的购车心理。根据本报的调查,今年下半年准备买车的消费者把油价上涨列为推迟买车的第一因素,其余影响因素排序依次是车价变动频繁、道路拥堵、停车难及售后服务质量。
从实际消费心理上看,消费者买车的考虑从关注价格转向了实际使用。今年所做的调查里,车价下降和售后服务优惠成为前两位的促进因素。这与2003年的调查有所不同,当时的促进因素以价格下降为主要促进购买因素。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