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买车是出于喜好、有人买车是出于用途。但并不是每一个买车的人都真正懂车。这时候,厂家和4S店就有责任向消费者传达关于汽车养护和使用的必要信息。特别是不同的车辆,其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也不尽相同。
山西的孙女士2004年11月在当地购买了一辆合资品牌的自动档轿车。 半个月前孙女士发现车子在行使状态下加油感觉没劲。
于是孙女士驱车前往4S店想作个保养顺便看个究竟。可是就在去往4S店的途中,孙女士的车突然开锅了,当时水箱的温度在摄氏130度以上。因为孙女士自己对车不是很了解,所以也只好硬着头皮将就着把车开到了4S店。
刚到4S店,孙女士的车就冒起了白烟。维修人员赶紧打开机器盖子检查,结果发现缸盖被腐蚀了。孙女士很奇怪:车子刚开了一万多公里,怎么缸盖就被腐蚀了呢?维修人员告诉她,那是因为加了两种不同的防冻液造成的。
说到这里,孙女士突然想起自己的车跑了还不到一万公里时,有一次在路上行驶,防冻液的指示灯突然亮了。孙女士当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赶紧就近找了一家洗车行。洗车行的伙计告诉孙女士,“没事!就是缺防冻液了,加点防冻液就行”。孙女士当时在洗车行就买了一瓶防冻液,让伙计给自己的车加满了。想不到,因为那次意外加防冻液,却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想到这些,孙女士就更不明白了:既然这车的防冻液不能混加,这么大的问题为什么厂家和4S店从来都没有告诉过自己呢?另外是不是所有的车都不能混加防冻液呢?孙女士说像自己这样不懂汽车常识的“二把刀”大有人在。要真是这样,那大家开车行驶在路上,防冻液指示灯亮了,随便找个车行去加防冻液,岂不是糟糕!
为了弄清楚心中的种种疑问,孙女士逢人便问人家的车能否混加防冻液。结果得到答案都是“可以呀”。于是孙女士又来到4S店询问,维修人员告诉她,不是所有的车都如此,她这个品牌的车就不能混加防冻液。维修人员还寓意深远的对孙女士说,“知道这个牌子的车为什么降价吗?那是有原因的”维修人员表示,这款车的钢盖是再生铝做的,防腐性能差。所以混加防冻液,易使其被腐蚀。
维修人员接下来说的话,让孙女士感觉很气愤。维修人员说,厂家前一阵倒是通知4S店,让他们提醒用户不能混加防冻液。可是孙女士却并没有接到来自厂家或是4S店任何一方的提醒。
孙女士为了修车,总共花费了一万一千多元,其中换缸盖的花费是八千多元。孙女士说,十五、六万买的车,缸盖居然这样“娇气”。要是在高速公路上开着开着没有防冻液了,自己该怎么办?
虽然这款车现在已经降价,但是如果再有不知情的车主遇到和孙女士的一样的状况,再花一万多元去修车,那不是等于没降价么?不仅没降价,还给今后车辆在使用中带来了不便和隐患。
在这个案例中,存在着两点问题:一.厂家降价但不应降质。在我国的汽车市场上,降价行为已经变成了厂家的一种竞争策略。在某种意义上,消费者成了这种策略的“牺牲品”。车最终是要落到消费者手上,比起降价,还是质量保证对消费者来的更实惠。厂家在降价的同时,决不能让车的品质“降价”。
厂家和4S店有责任提醒顾客,注意车辆有可能在今后的使用中出现的隐患,及时地检查更换或保养。有不少车友向我们反映,自己的车由于4S店没有尽到提醒义务,最后酿成了大故障,白白花费了很多银子。
在孙女士这个事件中,如果厂家在汽车的使用说明书上注明不能混加防冻液,请选用厂家指定的防冻液;或在车的缸盖上印上这样的文字说明告知用户,就不会导致孙女士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混加防冻液。而4S店又没有及时地传达厂家的通知,结果一发不可收拾。
厂家肩负着消费者的信任和期待,不光要严于律己、也要严于律店,不应让消费者承担不必要的损失。 (责任编辑: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