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车的时候盼有车,有了车怕修车——几乎所有的有车族都有过修车的经历。不少消费者向我们反映,自己的车不是出现了同款车的“通病”,就是一个毛病反反复复修不好。遇到这种情况,大部分消费者都希望厂家能够给自己换一辆新车,当然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很难实现的奢求,但真的给换车了,也不见得就能让你放心。
上海的赵先生2005年4月买了一辆中级车(别克凯越SGM7163LE)。本想总算有了自己的车,一家人的幸福快乐生活就要开始了。
孰料自从新车进了家门,赵先生一家便开始了“噩梦”般的生活。
新车行驶到2000多公里时,发动机严重漏机油;车速较高时,车内有啸声。送到4S店检查,维修人员开始说是车门有问题,半个月后又告知赵先生是“后视镜的质量问题”;机油泄漏的问题也没能彻底解决——坏了修、修了坏,反反复复无休止。
今年3月赵先生带着“漏洞百出”的车辆再次到4S店维修。2天后取车时发现,不但老故障没解决,反添新病——副驾驶位置出现了明显的异响,手刹也出现了问题……万般无奈的赵先生一纸“诉状”呈交了厂家。
厂家核实情况后,决定给赵先生换辆新车。赵先生认为近一年噩梦般奔波劳碌的修车之路总算熬出了头,感激之情难以言喻。谁知这份喜悦仅仅持续了几天,赵先生去提车时,却怎么都高兴不起来了。
原来,赵先生在和签订“换车协议”时,发现协议中的乙方注明的是“某某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而非汽车生产厂家,并且此公司的人再三强调与“厂家无关”“不能代表厂家”。赵先生虽心存疑虑,还是签下了协议。
接下来看新车,虽说是新车,赵先生却发现发动机舱内有很多明显是雨滴形成的污渍;车的电瓶上也有不明液体留下的痕迹;车内同样有使用过的痕迹。赵先生再次疑惑了,出于急切想要拿到新车的心情,赵先生带着满腹“疑惑”将车开回了家。
到家之后,赵先生“疑惑”变成了“失望”——车子的左前窗玻璃没有一触式下降功能;每次着车后,行进2—3米必有弹簧声不绝于耳。赵先生绝望了,“前车2000公里踏上痛苦的修车路,难道这次刚提车就又要修吗?”
人们常说祸不单行,这回赵先生可赶上了——他发现车子的“保养手册”不见了!赵先生赶紧给经销商打电话,却被告知“保养手册”被保管了。原来,在签换车协议时,赵先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多签了一份协议,而这份协议正是“保养手册”保管协议。
赵先生这段买车经历可算是几起几落:先是买车的喜悦,没多久又变成了修车的烦恼;本已几近绝望,不想又“柳暗花明”换了一辆新车;但是所谓的“新车”非但不新,还被变相“扣留”了“保养手册”,赵先生本来燃起希望的之火又被无情地浇灭了。
要说汽车消费者是弱势群体,那是一点不假。消费者花钱买了车,却因为产品本身的问题,一次次送修,费心费力又费钱地为厂家的过错惩罚着自己,而厂家却心安理得,很少有厂家为消费者承担相应的费用。
就算像赵先生那样给换了车,到底换的是不是新车,也只能“揣着糊涂装明白”地照单全收。
销售商是厂家与消费者连结的纽带,也是厂家的代言人。在消费者眼中他就是厂家的代表,他的形象就是厂家的形象。厂家应采取多种措施对销售商进行监督、管理,以防个别销售商欺上瞒下。 (责任编辑: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