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迷思
一直以来,奇瑞始终无法正面回答是,其发动机二厂的产能利用率和投资回报的问题。 一位业内人士算了这样一笔帐,一款发动机每年至少要生产5万台才具备规模效益,那么奇瑞18款发动机就需要近一百万辆的整车产销量作为支撑。公开数据显示,2005年,奇瑞共销售汽车18万辆。2006年的销售目标为28万辆目标,今年上半年售出汽车14.3万辆。“做展品很容易,做商品很难。”这位人士说道。
内销有限,奇瑞将目光投降了海外市场。今年3月,奇瑞宣布接到美国一家公司采购5000台发动机的订单,而奇瑞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金弋波亦向本刊证实,到目前为止,已有2100台发动机发往美国。“如果做的好,奇瑞今年将有2万多台发动机出口美国。但出口给谁,用在什么车型上现在还不能透露。”金弋波说。“我们的发动机厂产能一下子发挥不了,这个情况有。但奇瑞这么多年有自己的技巧,只是这层窗户纸现在还不能捅破。”
依靠出口带动产能,在国内并非没有先例。2005年11月投产的广汽丰田发动机有限公司,去年生产发动机1.3万台,全部出口日本。到2006年上半年,该公司除为广汽丰田凯美瑞配套以外,已累计出口发动机7万台,曲轴、凸轮轴等关键零部件近15万套。据有关人士透露,如果没有二期工厂的投资,2006年广汽丰田发动机将有利润实现。
不过,和奇瑞不同的是,广汽丰田发动机从成立之初,就被丰田定位为全球战略的重要布局。该公司生产的是一款代号为AZ的丰田主流发动机,除了丰田全球畅销的佳美(在中国市场称凯美瑞)车以外,还被搭载在大霸王、RAV4等近十款车型上。目前全球销量达100多万台。“丰田在全球有6家生产AZ发动机的工厂,但大部分是为当地市场上的丰田整车做配套。广汽丰田发动机是丰田在亚洲建立的,面向全球的发动机厂。在丰田体系内,这样的工厂只有两家,一个是我们,一个是丰田位于上乡的工厂。”吴松说道。
“跨国公司是全球一盘棋,在全球范围内调配资源,进行互补。尤其是在日韩企业系统内本来就拥有跨国经营的物流企业,因此他们的出口有很大的便利条件。”金永生说,“但自主品牌的发动机是要给国外的整车企业配套,而从国际贯例上不论是出于利益的考虑,还是与整车匹配度看,发动机的大批量出口是很难行得通的。”历史上,三菱与美国克莱斯勒曾在小排量与大排量发动机上有过互换,但一个前提是,三菱已经被戴姆勒-克莱斯勒收购,成为其战略联盟的一员。25年前,丰田在澳大利亚研发了一款名为可乐娜的车型,采用了通用汽车的发动机,但最终因为不匹配,只生产了一台样车就放弃了生产。
能否以出口消化发动机产能,这不仅是奇瑞,也是华晨、吉利等正在对发动机的研发、生产做大规模投入的本土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也许对他们来说,短期内更为现实的是努力加大在本土市场的产销量,最终以整车出口带动发动机出口的实现。
(责任编辑:余建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