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坐落在北京北部一个交通便利地带的某商业银行营业点,面积不算大,营业厅面积大约100多平方米。刘先生走进这家营业点寻找关于汽车贷款的介绍资料,可找了半天也没看见。在大堂值班的工作人员在听到他的需要后告诉他,营业厅内没有这方面的宣传资料,如果他想办理这项业务,他可以到楼上的办公室去拿。
据这位工作人员介绍,关于汽车贷款的文件都是些“原始文件”,因为储户们对这项业务“不感兴趣”,所以宣传材料很少。他说,偶尔会有一两个人来咨询一下关于汽车贷款的事,但一听说要办理复杂的手续,也就作罢了。据他说,去年该所“里外里只办了三宗”汽车信贷业务。最后,这位工作人员建议刘先生“最好找个汽车金融公司办,那要省事得多”。
自从媒体大呼“通用汽车金融公司赚了大钱”之后,国内商业银行曾一度疯狂开展此项业务,试图也从中大捞一把。没成想,信用制度在中国的极度缺失,使银行的这一梦想落空。此后数年,银行日益紧缩汽车信贷,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外国汽车金融公司开始涉足中国汽车信贷市场。
谁都想吃一口蛋糕
据了解,目前已在中国注册的外国汽车金融公司有: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公司、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丰田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福特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戴姆勒-克莱斯勒以下简称戴-克金融服务集团、东风标致雪铁龙汽车金融公司和北京现代汽车金融公司。
通用最近公布了今年上半年在华销量,数据显示这家企业在中国创造了新的销售纪录,达453832辆。通用(中国)总裁兼总经理甘文维预计今年通用在华整车销售量可以增长20%左右。而大众汽车在华今年1-6月销量为345375辆,比上年增长30.2%,并以17.1%的市场份额继续领跑中国轿车市场。
在整车销售增长的同时,通用在华也加快了在金融服务领域的步伐。截至目前,通用汽车金融保险控股集团旗下在华机构——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已经为全国301家汽车经销商提供了批发信贷服务,并与全国276家通用经销商合作提供零售信贷业务。不久前,通用金融保险集团的全资子公司——MIC汽车保险公司正式获批,已在上海设立代表处。
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上个月在中国推出了低月付产品——“弹性信贷”和传统的“标准信贷”,其中“消费者无须支付任何担保费或其他第三方费用”的措施,因为大大节省了客户的时间和金钱而受到欢迎。随着2005年汽车金融产品在北京的成功推广,目前大众汽车金融已开始向中国的其他城市和地区扩展,到目前,已经在上海、广州、天津、杭州、南京等地开展了汽车贷款业务。大众汽车金融计划于2006年底将通过其合作经销商,将汽车信贷业务至少推广到中国的25个城市。
北京奔驰-戴克最近也引入了戴-克汽车金融力助麾下欧蓝德的促销,其措施包括所有采用戴-克金融贷款购买欧蓝德的消费者,首期支付30%的车款,此后的3年中每月只交付剩下的50%车款,还有20%余款可留在三年之后再做权衡处理。据北京奔驰-戴克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一贷款方式可以减少消费者在三年贷款期限内每月所支付的月付款;另外,三年后,消费者有三种选择来付清剩余的20%款项:一是直接还清贷款;二是在原经销商处卖掉车辆还清贷款,剩下的金额还可以为下一辆新车支付首付款;第三,还可以继续申请贷款来还完剩下的账目。据悉,这一优惠举措于今年6月份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城市全面展开后,欧蓝德的销量有了明显回升。
丰田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是2004年底正式获得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开业的,注册资金为5亿元人民币。新公司设有3名董事,开业初期员工人数为40人左右。
而福特汽车信贷公司则是2005年5月底成立的。先期投资6000万美元,随着业务增长,投资额还将增加。福特汽车金融首先开展的是经销商存货融资业务,同时计划在部分市场试行消费者分期付款融资业务。虽然开业初期只为销售福特品牌汽车的经销商提供存货融资服务,但今后其经销商存货融资业务将拓展到Volvo、路虎、捷豹等福特旗下其他的汽车品牌。
戴-克服务集团在中国的汽车金融业务始于2005年秋季,负责企业发展和中国事务的戴-克董事会成员顾儒伯认为:“在中国获准开展汽车金融业务对于戴-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这意味着戴-克的各个业务部门都将涉足中国市场,包括梅赛德斯轿车集团,克莱斯勒集团,商用车部,以及戴-克服务集团。”
东风标致雪铁龙汽车金融公司于2005年6月得到中国银监会批准开业,这家金融公司是神龙汽车有限公司与中国银行、标致雪铁龙融资银行共同出资筹建的。此后,神龙公司及所属东风标致与中国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三家银行签署了一份融资协议,由三家银行向东风标致的特约经销商提供条件优惠的融资贷款。根据这份协议的规定,东风标致全国特约经销商在这三家银行融资时,可享受开设透支账户、办理网上信用证的融资“特权”。
蛋糕好吃口难开
尽管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开设了汽车金融公司,但要想把这块蛋糕吃到嘴里可没那么容易。
凡有过按揭购车经历的人大概都知道,传统的银行贷款程序繁琐,等待埋单较长,而汽车金融公司贷款则具有流程简洁、时间短、灵活性更高的特点。据调查显示,目前购车者中有半数以上曾想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汽车,但考虑到银行的种种苛刻条件,大概只有20%的购车者会提交申请,最后只有不到5%的顾客能从银行贷到车款。因为恐惧逃贷而制订繁琐的手续,让大多数消费者在汽车信贷面前望而却步。
我国的汽车市场曾被描述为“全球最大的,也是最后一块未被开垦的汽车市场”。火爆的汽车市场带来了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迅猛发展。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2001年至2002年汽车销售井喷时期,银行的汽车消费信贷在个别城市曾达到了消费贷款总额的30%,但从2003年起汽车贷款就出现了大幅下降。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表明,6月底汽车类消费贷款余额1833亿元,但到了9月底就下降到1600亿元,净减少了233亿元,这一年贷款购车只占汽车总销量的5%,远远低于前两年30%以上的水平。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汽车信贷业务的萎缩?有人将其总结为“五大原因”或“六大原因”。其实,无论是五也好,六也好,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信用机制的缺失。
记者曾采访过大众汽车金融公司公关总监席勒,他在谈到外国汽车金融机构在中国可能遇到的困难时曾强调,最重要的是中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
缺乏个人信用体系造成的损失是惊人的。在汽车信贷火爆的时期,一些地区的车贷险平均赔付率为136%,个别公司甚至高达400%。出于对恶意逃贷的恐惧,从2003年初起,保险公司就开始退出车贷市场,商业银行也暂停了车贷业务,某些地区甚至有清欠员因追讨车贷而付出了生命。缺乏个人信用体系同样给消费者也带来许多麻烦:金融机构对个人放贷慎之又慎,采用抵押、质押、第三方担保等方法;放贷之前必须检验各种证件,手续繁、时间长、首付比例高;获得一份普通的汽车贷款至少需要经过7个机构。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汽车信贷公司甚至不得不采取一些很极端的方式。记者曾采访过的冀东物贸公司采取的“GPS卫星定位系统”就被业内称之为国内汽车信贷的“冀东模式”。所谓“冀东模式”,其实就是由经销商来控制用户的贷款风险,由经销商帮助用户申请贷款、帮助用户办理选车上牌照手续、帮助银行收缴贷款本息、为客户全程担保,然后通过在车上安装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24小时监控车辆动向,防止恶意逃贷事件的发生。2004年,该公司共销售汽车13.75万辆,其中利用消费信贷销售3.28万辆,无一例拖欠贷款和恶意逃逸事情发生。
在维系整套机制正常运转的过程中,GPS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席勒曾对记者说过,建立一套完善的汽车消费信贷体系所需要的基本社会环境,首先是完善的银行系统,其次是良好的融资环境,第三是平衡发展的竞争环境,但最重要的是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
消费者该与谁博弈
比较一下金融公司与银行在汽车贷款方面的条件你就会发现:金融公司的贷款利率高,而银行的贷款利率低;金融公司容易掌控风险,而银行不容易掌控风险;金融公司有延伸利润的空间,而银行则没有延伸利润的空间;金融公司的财务抵押门槛低,而银行的财务抵押门槛高;金融公司的贷款等待过程短,银行的贷款等待过程长。进行过这样的比较之后,也许你会作出决定选择哪一种服务更合算了。
目前,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还是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的主体。虽然银行因为风险控制手段不足淡出汽车消费市场,汽车金融公司也因为居高不下的风险控制成本,未能大规模开展业务,但是面对巨大的中国汽车市场,任何进入者都不会轻言退出。特别是由于近两年车价不断下跌,银行正日渐远离汽车贷款,这正好给了汽车金融公司可乘之机。虽然我国的信用机制还很成问题,但一些跨国公司仍然大胆进入,其最重要的动力来自于对未来20年我国汽车金融业务将达5000多亿元容量的市场预期。
不过,信用危机无疑已成为我国汽车信贷市场发展的最大障碍。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全额付款仍是消费者买车的主要手段,71.33%的被调查者会选择个人全额付款。考虑到信用风险,外国汽车金融公司进入中国后也会对放贷慎之又慎,对风险控制的考虑更甚于市场扩张的欲望,他们甚至不惜成本各自建立消费者信用数据库,并在客户还贷期内进行定期跟踪调查,无形中增加了运营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对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和资信状况难以准确掌握,受利率管制影响,汽车金融公司也不能做到根据消费者个人资信状况的不同来确定贷款利息。
比如最近风传央行要加息的消息,一些汽车金融公司也在考虑上调贷款利率。有消息说,上汽通用汽车金融公司已确定会相应提升贷款利率,而大众、丰田、戴-克等其他汽车金融公司也都在进行市场分析,上调利率的可能性很大。不过,目前这些公司都没有进行国外那样诸如零利率的贷款利率“价格战”,竞争都集中在加速拓展网络方面。由于估计央行此次利率上调的幅度不会太大,因此,即使汽车金融公司相应上调利率也不会对购车者产生多大影响。
经过和银行这位工作人员的交谈,刘先生心里有了点底,他考虑再三后决定:还是再等等看吧,“也许明天我能得到一些更实在的好处。”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