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的一则紧急消费警示,使一家叫做“华盛丰业”的汽车经销商成为媒介和公众关注的热点。可遗憾的是,这家经销商之所以成为热点,却是由于其虽然名义上卖车,但实际没有履约的能力,致使30多位消费者在交齐全部购车款后迟迟得不到属于自己的车辆。 而伴随此事件的披露,汽车消费领域诚信经营的话题也再一次浮出水面。
市消协在其发布的消费警示中称,近期,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系统陆续接到数起消费者关于购车投诉,普遍反映北京华盛丰业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在北京多家媒体上发布广告,以团购低价诱导消费者购车,且要求消费者全额支付购车款,其后却不能按照合同约定的日期向消费者提供车辆,且拒绝退款。
消协表示,经过他们的调查,发现这家公司自2005年年底至今,通过发布广告,宣称“凡在本店购买各种车型(团购),最高直降1万元”,以此招来消费者与之签订委托购车合同。在销售过程中,该公司一是要求消费者以现金的方式一次性交付全部车款,二是将部分车款直接汇入营业员个人账户而不是公司账户。
而且,更令人不解的是,虽然有消费者将该公司告到法院,经审理,该公司同意经法庭调解退款,但在协议生效后,却仍拒绝退款。不仅如此,时至今日,该公司在不能履约的情况下,仍在通过广告销售车辆,致使32名消费者在购车后不能按期提车,近300余万元的车款无法退回。
尽管看上去荒谬,但事情却真真切切地发生了。
不能否认,如此极端的事件在京城数以千计的汽车经销商中绝对属于个案,但其中折射出的汽车销售领域诚信经营的问题,却值得所有经销商自省。
有这样一种说法——目前北京的汽车经销商中,只有大约四分之一还在赢利,其余的或持平或亏损,而亏损的甚至将近一半。虽然这种说法的可靠性有待证实,不过,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汽车经销商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确是不争的事实。只是,越是这种时候,恐怕才越考验诚信。
在汽车经销领域,不讲诚信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原因造成的,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利”字在作怪。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不赚钱时反而更考验诚信。说白了,赚钱的时候,大家心情好,一切都好商量;但赚不到钱了甚至亏损时怎么办?事实上,对于掌握专业技术的汽车生产厂和经销商来说,消费者在购车、养车、修车的过程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信息上的不对称让消费者一旦遇到纠纷,解决时很难占据主动。因此,汽车营销领域,一些不讲诚信的做法存在日久,只是程度或深或浅不同罢了。不信,每个汽车经销商都可以扪心自问一下。
不过可喜的是,现在的汽车经销领域,诚信经营已经成为很多经销商的共识。但真正做到讲求诚信,也不是说说就万事大吉了。究竟是不是诚信,相信消费者最终会给出一个公证客观的评价。
链 接
需要留心的汽车消费陷阱
1、低价无车。用低价位车做幌子,但重点卖高价位车。既做了低价的姿态,又获得高利润。
2、绣花枕头吸引眼球。在外观、内饰上采用豪华配置,转移消费者关注点,而对发动机、安全配置等关键部分有意淡化或回避。
3、旧车变新车。把油管漏油、刹车跑偏、离合器不分离等问题旧车乔装打扮成新车来欺骗消费者。
4、小装饰做大文章。将普通的贴膜、地胶、皮椅等价格翻番,以“购车赠送××元豪华装饰”诱惑消费者。
需要留心的汽车维修陷阱
1、配件以次充好。将价高质次的零部件充做好的零部件更换安装,蒙骗消费者。
2、小修“大整”。为获取不当利益,把一个小零件的问题放大,说成是整个系统的问题。
3、先斩后奏。在修车时并不说明有哪些问题,在交车时才说已一并修复了哪些问题,当然账单很高昂。
4、偷梁换柱。借修理之机偷换原装的关键零部件,换上从别的车上拆下的旧配件。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