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国道在经过从化红岑村时,急弯众多。而在这些急弯之中,又有一个呈斜弓形的急弯。而且,“由于中间有一个遮挡视线的山嘴,使交通事故发生的几率远远大于别的急弯。故此,当地人称该急弯为‘鬼门关’(又称‘死亡弯’)”。
此外,还因为受105国道改道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鬼门关”约一公里范围内鲜见人迹,只有几个修车档口的7名汽修工人。也就是说,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最快的只能求助于这7名汽修工人,为赶来抢救的救护车赢得时间。
事实上,一名叫李平山的汽修工人,其在此工作的12年时间里,就救助了600多名交通事故死伤人员。“这当中,又有80%是在‘鬼门关’救助的”。由此可以得知,这短短不到一公里的路段,一年最少要发生50起交通事故。更有甚者,“鬼门关”曾经多次“一日之内连发多宗车祸”——2005年8月17日,在“鬼门关”就发生了5起车祸,造成了几死几伤。
这则报道是要表扬汽修工人李平山的。诚然,他的行为的确值得“通报表扬”。可读完报道后,笔者更多的是遗憾——如此险恶的地段,竟然没有设置提醒标志(至少是提醒标志不明显),这到底是谁的错?在这么多的交通事故面前,相关部门不可能以“不知道有这样一个路段”来搪塞。可时至今日,这个“鬼门关”仍在张大口,等待过往于此的司机朝里钻。
如果还要往上追溯的话,当初设计105国道时,为什么没有对该路段进行前期的勘测(即使有勘测,从现实情况来看,这种勘测也形同于无)。或许是认识到了前期的这种缺陷,“现在105国道在此已经改道了”,但这仍不能成为有关部门当“甩手掌柜”的理由——只要这条道路还存在,还可以通车,就有了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不仅如此,这种可能性还会因为车辆的减少、车速的增加而增加。也正因为此,在最为基本的防范工作方面,有关部门仍需“补课”。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