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曾经津津乐道于潍柴和重汽的豪门恩怨,曾经有人直面质疑过谭旭光“潍柴到底是谁的潍柴”,更有人对潍柴重组湘火炬嗤之以鼻。媒体上对潍柴的报道或者字数寥寥,或者只问不答,潍柴对大多数人来说,印象尚只停留在山东小城暴发户的阶段。
但是当我们直面潍柴,直面谭旭光,直面这个小城的大商业帝国,我们油然而生的居然是与任何报道都不搭边的几个字——历史感。
一开始,他们试图找到梦想中的乐园,最终他们发现无法找到时,就亲手创建了它。
——题记
潍柴从来都是身处漩涡最中央。他们与重汽分家,他们收购湘火炬,他们打造中国第一柴,他们在中国的汽车行业做了太多惊天动地的大事。浮光掠影于潍柴的历史,记者陡然想起19世纪一部有关乌托邦的巨著中提到的一段话:“一开始,他们试图找到梦想中的乐园,最终他们发现无法找到时,就亲手创建了它”。无关恩怨是非,当我们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观望潍柴时,我们发现,潍柴和谭旭光其实是那么单纯与固执,固执与自己的梦想,固执与潍柴的自由和未来。潍柴人,谭旭光,就这样自顾自的建造着一个21世纪的商业帝国、一个美好而强大的乌托邦。
在面见谭旭光之前,潍柴的几个高级管理人员不断的跟记者提醒谭旭光的怪脾气。他们说,以前凤凰台曾来采访谭旭光,话不投机,谭旭光起身便走掉了,留下记者和摄影师面面相觑;还有一次,一个大报记者来采访,可能是以前受到的礼遇太多,对汽车行业又不在行,问题都是些八卦且与行业不沾边的问题,谭旭光黑着脸又把人撇下了。他们绘声绘色的描述着当时的场景,不知为何,记者从他们的脸上居然读出了一种叫做敬畏的骄傲。
细读潍柴的历史,这种敬畏和骄傲不难找到源头。潍柴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前有济南,后有青岛、烟台、威海,潍坊在地域上并不具有优势,甚至,潍坊给人的感觉是粗糙的、简单的。而就是这个粗糙和简单的城市,孕育了中国最强大与强盛的动力王国。潍柴是潍坊经济最靓丽的风景线,这道风景线的变迁,直接关系着中国动力产业的未来。潍柴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相克相冲大运起的真理。所有这一切强盛与华丽的成就,都是一个霸道的老总——谭旭光一手建造的。所以,潍柴人对谭旭光这骄傲的敬畏,其实是最深刻的信任、最隐匿的依赖。
建造乌托邦
在采访谭旭光之前,记者在潍柴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参观了潍柴的展览馆。这是很多国家领导人走过的地方。胡锦涛、贾庆林等人均到此参观过。在展览馆的大门口,第一个展位上摆放的就是“蓝擎”发动机。这是在今年4月刚刚投入批量生产的、我国第一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排放达到欧Ⅲ标准的大功率发动机。他们告诉记者去年的4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潍柴动力公司时,在“蓝擎”发动机前驻足良久,详细询问这款发动机的各项参数、性能等,并勉励潍柴人:“要抓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这个关键环节,促进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创新相结合,要培育我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把民族品牌推向国际市场。你们要有这个雄心壮志。”潍柴人用自己的成功回应了总书记的勉励。在经历了与重汽分家的阵痛之后,潍柴正在用另一种更为雄壮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始建于1946年的潍坊柴油机厂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它也一度落伍:至1998年,欠税、欠息、欠费、欠债、欠资、欠养老保险高达三亿四千多万元,亏损8000多万元。危难时刻,现任厂长谭旭光走马上任。潍柴资深人士告诉记者,谭旭光上任的时候,厂里有700多名科级干部。他上任之后,开始进行会议轰炸,每天连轴开会,有时候开了一天会已经夜里11点多,这些干部刚刚回到家,谭旭光一个电话就把这些干部召集回厂继续开会。一周下来,一大批50岁左右的干部办了退休。到现在,只剩下200位科级干部,而且75%都是后来提拔上来的年轻人。还有一件事情让潍柴人记忆犹新。在谭旭光的会议轰炸期间,一个厂长助理在会议室与副厂长发生争吵,被谭旭光撞见,当场就要解聘。被厂办人员告知厂长助理解聘要由重汽下文后,立即电告重汽,从发生争执到解聘只用了半天时间。从这件小事上潍柴人开始对谭旭光心服口服。从此,这位喜欢指挥乐队演奏《西班牙斗牛士》乐曲的企业家,指挥着潍柴动力的千军万马,上演了一幕“立足打造民族动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使潍柴绝地重生并逐步走向辉煌”的壮丽乐章。
潍柴动力2005年销售收入突破170亿元的消息尚未走远,2006年又是高开高走马力不减。第一季度生产柴油机近4万台,销售收入近17亿元。潍柴动力一季度出现产销两旺的局面,与潍柴动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制造水平的飞跃是密不可分的。继2005年推出中国第一台全新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达到欧Ⅲ排放的蓝擎W P10、W P12大功率高速发动机后,2006年初,潍柴动力又独立开发出“2006新款发动机”,在国内独家采用了W EVB(排气制动系统),并进行了节油设计、静音设计,使产品性能更加稳定可靠,使用更加经济安全,进一步扩大了与国内其他产品的技术领先优势,投放市场不久便得到了客户和各大主机厂商的广泛追捧。
据统计,第一季度潍柴动力在重卡市场销售发动机两万多台,在工程机械市场销售柴油机近两万台,在大型客车、发电及船舶用发动机销售均大幅上升。 如今,“潍柴动力”已成为国内重型汽车、工程机械、船舶、发电设备配套动力市场的驰名品牌。其中,10升以上发动机在国内15吨以上重型汽车和5吨装载机动力配套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80%和78%以上,中速柴油机在同功率船用动力市场的占有率达到80%以上。
分家:潍柴从来都是自己的
去年12月1日,潍柴动力与陕西重汽在西安召开全国各地区经理联席会议,会上传出一条震动业界的消息,“潍柴已决定不再对其最大股东中国重汽供应发动机”。此事成了潍柴的出师表,将潍柴和重汽分列楚河汉界两边,引起了业界的震惊。其实,早在去年11月24日,潍柴动力就入主湘火炬一事公开答复媒体时,谭旭光就曾表示:“2004年中国重汽是潍柴最大的客户,但这一状况会在未来三年有重要变化。”无疑潍柴动力迅速开始实践自己的预言,试图进一步增加客户的多元化,从而完成向“世界上最大的独立通用发动机生产商”的迈进。在这条路上,与重汽分家无疑是无可避免的第一步。
这么多年来,在谭旭光的心目中,在潍柴人的心目中,潍柴从来不是谁的潍柴,潍柴就是潍柴,潍柴就是自己的。潍柴的一位副总告诉记者,千万不要在老总面前说潍柴曾经依靠重汽、隶属与重汽,否则他一定勃然大怒。他说,先有潍柴,后有重汽。潍柴从来都是独立的,有独立意志、独立方式和独立人格的。这位副总还告诉记者,这些年,说是重汽造就了潍柴根本就是胡说八道。潍柴依靠的始终是自己的力量去发展。重汽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严重阻碍了潍柴的发展,这使得谭旭光和潍柴痛下决心与重汽分家。
作出这样的决定不仅要勇气,还需要实力和耐心。离开了潍柴最大的客户重汽,说对潍柴毫无影响那完全是信口雌黄。潍柴与重汽分家,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多。一方面,潍柴失去了一个每年用量都相对稳定的大客户;一方面,由于重汽在力挺杭州发动机厂,潍柴等于用自己的利益去培植了一个对手。潍柴一举两失。潍柴所获得是两个字——自由,从此打破发展的瓶颈,在舞台上怎么跳、怎么演都可以。
对此,谭旭光可谓是用心良苦。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其实在跟重汽分家之前,潍柴就在偷偷的给陕汽等大厂提供发动机。然而,说离开重汽对潍柴毫无影响也是一个大笑话。去年,重汽用了潍柴将近50000台发动机。今年,虽说潍柴携手陕汽,但陕汽给潍柴的订单用量还没超过20000台。现在,使用潍柴发动机的还有福田等企业,潍柴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福田的用量几乎已经与陕汽分庭抗礼。分家对现在的潍柴,虽然是挑战,也是不可失的机遇。一切能怎样,还要看谭旭光的内力和韬略。
不许拍照的实干家
谭旭光出现在记者面前的时候,记者想到了一个词——实干家。实干家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不修边幅,目光专注。由于天气潮湿闷热,谭旭光头发和面庞有些油腻,他告诉记者,刚刚开完一个会,一会还要去开另一个会。他眉头微微皱着,告诉记者:“不许录音,不许拍照。”
前段时间,潍柴斥资10亿多元,完成了对湘火炬的收购。在这个大动作之前有个十分戏剧性的情节鲜为人知。几年前,湘火炬正值壮年,曾放言收购潍柴,被谭旭光一口回绝。几年后,风水转回了潍柴,潍柴入主湘火炬,完成了并购。记者问及当初湘火炬要收购潍柴时谭旭光是否曾动过反客为主的念头时,谭旭光说,当初根本没有这个念头。这个现象的出现体现了中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过程中逐步成熟,实现了逐步成熟和健康发展之路。收购湘火炬是潍柴随着企业的发展,对湘火炬项目有了诉求也有了收购的实力,这是企业发展的一个环节。
谭旭光说,收购湘火炬只是一个开始。拥有并不等于把握。收购湘火炬,就是要潍柴和湘火炬在重组过程中,实现整个重卡行业的再优化,实现核心零部件的再优化。我们的发展可以分为几步,首先是单一品牌,然后是多品牌,最后通过竞争优化实现优质品牌的国际化。潍柴现在所处的阶段是多品牌阶段。对于潍柴收购湘火炬,业内说法不一,但我认为这是一件大事,无论对资本或产业,还是专家和消费者,都是一件好事。谭旭光认为潍柴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这条优质产业链的最大价值发挥出来。
对于自主研发和合作,谭旭光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现在,自主品牌在宣传时并不客观,实际上,没有哪家企业是完全靠自己。最好的方式应该是自主与合作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自主。问题主要在于自主和合作的尺度。中国、外国都有自己的优势资源。中国有对于重卡行业的需求,还具有成本低的优势,外资呢?他们有良好的、相对完备的技术平台,要实现双赢,其实就是把各自的优势都发挥出来。中国重卡行业的迅速崛起打破了国际秩序,从中国重卡出口量的成倍增长就可说明这一点。这必将引发国际重卡行业的再组合。但是重卡行业的尖端技术并不掌握在中国人的手中,所以合作对中国重卡行业来说是必须的,但是外方想要获得对中国重卡企业的控制权是很难的。因为对于中国的产业理解和双方技术差异的适应需要很长时间的过程,况且,掌握了控制权对外方来说也不见得是好事。
群舞打天下
收购了湘火炬,潍柴是否要独吞这条独一无二的产业链?这是所有关注潍柴和湘火炬的人所关注的问题。上个月,有媒体报道谭旭光将清洗湘火炬,走马换将。这被公众称为谭旭光重新打造潍柴湘火炬的一个信号。对此,谭旭光不以为然。
他告诉记者,湘火炬当初属于德隆。德隆的成功是一个特例。大部分成功的企业,包括潍柴在内,都是先实业、后资本,但是德隆是先资本后实业,这在国际上的成功案例很少。潍柴入主湘火炬之后,我所想的不是让这些产业链上的企业如何隶属与潍柴,如何为潍柴服务,我所想的是,潍柴如何能够让这条优质产业链得到更为有效的优化。
谭旭光说,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独吞这条产业链。我为湘火炬所划定的未来是如何实现战略协作价值的最优解。潍柴如何把发动机做得最好,陕汽如何把整车做得最好,法士特如何把变速箱做得最好,我再把资本运作做好,我们就是最成功的。现在都说联合创新,联合创新的实质其实就是在合作的前提下,留给企业足够的自主发展空间,我们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任何一个环节脱节和受制都不是最健康的。
谭旭光最后告诉记者,现在潍柴位列零部件百强第二名。我们的目标就是实现零部件和整车企业的国际化。无论我们是第一还是第二我们都不会骄傲。现阶段单一竞争已经落后了,联合竞争才是先进的。我们必须要抓住机遇,各个企业大家协同作战,联合创新。我们不跳独舞,我们要跳有声势的群舞。
《汽车观察》杂志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