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整个中国来说,中国制造意味着一个主品牌。任何一个立足于中国的企业都必须打上这样的印记。对他们来说,中国制造,是他们的原罪,也是他们毕生奋斗的源头,这与整个民族的荣誉和责任有关。对全中国的汽车人来说,强势品牌的树立之路,就好像利玛窦对中国精神的论断,总能够在困难的境遇中卧薪尝胆,不屈不挠,以大音希声的方式,历尽出生、发展和阵痛之后,拥抱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功。
今年,一个带有明显贸易歧视性的“非中国制造”商标申请,出现在欧盟内部市场协调局官方网站上。据记者的调查,一家在直布罗陀注册的公司向欧盟提交申请了“NOT MADE IN CHINA”字样商标。他们的申请一共有三个,分别是两个图文商标和一个纯文字商标。一旦获得批准,“非中国制造”的商标在欧盟25个成员国内都是有效的。
无论此事如何收场,对于中国的企业和中国的品牌来说,都是他们成长的历史上一个弥足深刻的记忆。
“中国制造”,全民族的品牌
对整个中国来说,中国制造意味着一个主品牌。任何一个立足于中国的企业都必须打上这样的印记。对他们来说,中国制造,是他们的原罪;而离弃中国制造的误区,也是他们毕生奋斗的源头。
这种坚持,与整个民族的荣誉和责任有关。
事实上,出现“非中国制造”这样的商标并不全是负面,这说明中国的商品畅销世界,并已经引起了一部分人的恐慌。我们国家现在出口的产品主要是一些粗放型的产品,利用廉价的劳动力,把廉价的商品出口到国外。出口商品技术含量普遍较低,价格有优势,数量很多,冲击了出口国的相关行业,导致出口国对中国产品的敌视。也正是这种认可,使我们更为清楚地认识到制造和品牌的巨大差异。这里令人思绪万千的中国制造和非中国制造,依旧只是成本低下情况下单纯的生产和制造。这在一个侧面,影射了整个中国制造产业发达和强势品牌缺失的现状。
悉数中国的品牌,从海尔到联想,我们依旧无法否认我们的产量和排名是建立在以低价取胜的陷阱中。中国的企业,在落后全世界若干年的情况下,走了一条曲线救国、先制造后品牌的曲折之路。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呼唤着中国全球强势品牌的出现。也正因如此,陕汽这个并不十足强大的企业在发布品牌宣言的时候一呼百应。
当几方的声音共同发布那个简短的品牌宣言的时候,全中国的人都感动了。因为,他们在强化中国品牌的软肋;因为,他们在用一个弱小的声音,通过全民族的呼应,而放大中华民族强盛的希望。
商用车,品牌潜力股
陕汽董事长张玉浦在回答记者关于“非中国制造”的质疑时,表达了全中国商用车行业的心声,他说:通过玩弄小聪明获得市场受益,在某些行业可能奏效,但在制造业行不通。“非中国制造”的闹剧其实是想利用和诋毁中国制造的双重影响。我不认可这种做法的正派性、科学性。外国重卡要优于中国,值得中国学习,同等或相似产品他们的价格要远高于中国。由此认为中国产品就不好是不可取的。我们提倡一种良性的竞争,在品牌培育、品质培育上下功夫。我们要认识我们与国际大企业的差距,并以此为鉴,以耻辱为动力,为“中国制造”这个全民族的品牌的打造尽我们的每一点力量。
张玉浦的话并非没有根据。在中国商用车行业,中国企业显然比外国企业更有威力、市场占有率更大、更得人心。从解放、东风到跃进,从陕汽、重汽到福田,这些中国重卡企业占据了中国重卡行业的大半江山;而宇通、金龙、黄海等国内企业占据了客车行业的大半扇台面,甚至宇通颇有心思的在所有的国家做广告时都会特意打出这个中国制造的字样——“中国宇通,纵横古巴”、“中国宇通,纵横伊朗”等等,这无疑为中国制造带来了十足的信心,树立了正面的楷模。
这些商用车企业,面对中国的品牌劣势,依旧坚定地为中国自己的品牌而努力。这些商用车企业在中国发展时间长,市场基础深厚,这也为他们建造自己的品牌、图谋全球提供了可能。
乘用车,迟到的觉醒
前段时间,媒体对一汽自主品牌之路进行了深入地挖掘。那篇文章在全国引起了轰动。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中国企业建造自主品牌的艰辛之路,看到了中国自主品牌亦步亦趋、屡败屡战感人肺腑的坚持。这种精神,是中国乘用车自主品牌最深沉的内涵。
不可否认,在中国的乘用车领域,国外的品牌占据了主流。一汽前董事长耿昭杰说,没有自己的品牌,赚多少钱都是别人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懂得这个道理。一汽借飞腾试图光复红旗,上汽在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如日中天的时候,也开始谋划他们的“上汽汽车”,就连一向对“为了自主而自主”不屑一顾的广州本田和北京现代,也开始对社会作出承诺,要开始筹划自主品牌之事。当然,奇瑞、吉利、华晨等自主品牌企业一直在顽强地捍卫中国制造的尊严,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对记者说,“非中国制造”事件从反面促使我们要加倍提高我们的产品质量,这场“非中国制造”的风波也是一个很明显的贸易竞争过程中的现象。我们要从劳动密集型产品输出国向出口具有较高技术附加值的创新型国家迈进,进一步规范对外贸易秩序,尽可能遏制过度依赖价格竞争的行为,更多地依靠非价格竞争力(如通过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及品质)开拓国际市场,消除进口国制造业部门和企业的敌意和口实。
尽管,在自主品牌的开发上,乘用车比商用车企业走得晚,路途更坎坷,但是,从他们不懈的努力中,从他们的觉醒中,我们依旧看到了中国乘用车品牌的希望。
品牌,永远的爱
当奇瑞、吉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的时候,国人报以狂热的掌声和身体力行的支持。
当重汽公布出口数字的时候,我们报以会心的微笑;
当陕汽在人民大会场发布品牌宣言时,全国的重头人物都聚首北京,共图明天;
从专家、学者、企业家、理论家到政府官员、媒体,所有的中国人都会因中国自己的品牌的崛起而兴奋,而动容,而自豪。当“中国制造”成为中国企业共同的名字,当我们因为“非中国制造”的陷阱而同仇敌忾的时候,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怀疑中国汽车品牌的明天。
一个乘用车企业的老总这样对记者说,“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实际表现到底怎么样?实话实说,即使没有这个申请中的“非中国制造”商标来刺激一把,我们也能看到与先进国家在产业竞争中的差距和不足。很典型的一个例子,便是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提到的“衬衫、裤子换飞机”。所以党中央提出了“自主创新”这个重要理念,我想等到咱们有了自主创新过硬实力的那一天,就算鼓动人家去申请“非中国制造”的商标,人家也要一口回绝了。而作为一个企业家,我能做的就是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来建设我们自己的品牌。尽管我们现在面临了太多的困难,我们依旧相信,所有的困难都会过去,中国的品牌不怕经历漫长的艰辛,只要我们正视困难、坚持不懈,我们必然能够获得成功。
品牌,是我们永不停息的追问、永远的爱。
《汽车观察》杂志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