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要用两年时间完成在中国业务重组的目标,在2008年实现在中国市场的“复兴”
上半年,大众成功地保住了17%的国内市场份额,这一数据与去年18%的水平基本相当。这是近几年来,大众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首次没有出现大的下滑。
自2001年以来的5年时间里,由于价格上的劣势,这家公司面对来自通用、本田等企业的激烈竞争时束手无策,其国内市场的份额从47%下滑到17%。
业内专家认为,经历去年的阵痛之后,大众在中国市场上开始醒悟:要取得价格优势,必须努力提高零部件的本土化水平。
捷达、桑塔纳再创奇迹
从市场表现看,正是依靠老车型的神奇表现,大众今年才得以保住市场份额。
速腾在上市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过,一汽—大众销售增长还是主要依靠捷达,在该公司16.51万辆的上半年销量中,捷达贡献了一半的份额,达到8.29万辆。
上海大众的情况也大同小异。上半年,上海大众累计销售17.36万辆汽车,其中帕萨特销售5.68万辆,桑塔纳的销量是8.36万辆。这两款老车型的销量,占据了上海大众半年销量的8成以上。
耐人寻味的是,去年,正是由于老车型销售的急剧下滑,最终导致大众在中国市场的大溃败。
这种改变被归功于大众自去年开始的大幅度降价。此前,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无论是上海大众还是一汽—大众,其产品的价格平均要高出20%以上。现在,这一差价已经被缩小到5%左右,并且还在不断的下调中。
据分析,对老车型的不断改进,也是大众车重新获得消费者青睐的重要措施。北京一家上海大众4S店的老总告诉《财经时报》记者,像领驭这样的改进车型,销售情况非常好。这款车是在原帕萨特的基础上改进的。
斯柯达将拯救大众?
有关人士认为,老车型在市场上的表现依然坚挺,对大众而言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
去年,大众推出的途安( 报价; 图片)、开迪都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使其不得不继续用老车型跟其他厂家的新车型争夺市场。业界认为,这正是导致大众在中国的两家合资企业近几年来市场份额只跌不涨的重要因素。
在此情况下,新的强势产品的引入,成为大众未来的希望所在。
今年新上市的速腾,就被认为是一款凝聚了大众希望的新车。它也确实没有辜负这种厚望,虽然4月9日才在上海上市,但是当月的销售订单就达到5343辆。
上海大众去年以来在市场上急剧滑坡,迄今为止累计推出的新车不过5款,这使他们开始改变自己的观点。据了解,未来几年,斯柯达品牌可能将扮演拯救上海大众的重要角色。
按上海大众总经理陈志鑫透露的企业复兴方案,到2010年的未来5年里,上海大众将推出超过12款全新车型,除了明年下线的两款斯柯达品牌车型之外,还可能导入SUV等全新车型。
6月21日,上海大众与德国大众、斯柯达签订了深层次的合作协议。协议规定,斯柯达品牌旗下欧雅、法比亚、速派三大产品系列将全线引入中国。
大众(中国)总裁范安德表示,将用两年时间来完成大众在中国业务重组的目标,在2008年实现大众在中国市场的“复兴”,大众希望借助斯柯达完成拯救中国市场的任务。
基于这个目标,曾被评为捷克2004年度风云( 报价; 图片)车的低成本车型欧雅,将成为国产斯柯达的第一款车型,并于明年年初投入市场。
重心转移到降成本
成本高昂曾是大众在中国两个合资企业的主要诟病之一。据分析,现在这一情况目前有了很大好转。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大众就停止了在中国所有产能方面的投资,工作重心全部转移到降低成本上来。
根据大众名为“奥林匹克计划”的业务重组方案,降低成本的手段主要包括:努力实现零部件的深度国产化、降低中国本地原材料价格、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实现联合采购、优化物流及运输方面的成本、加快提高本土开发能力。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大众的目标是在2008年前,将成本降低40%。
长期为成本问题所困的一汽—大众,去年在前任总经理秦焕明的时候,就提出了“疯狂本土化”的观点,希望以最快速度提高本土化率。
事实证明,大众的措施正在收到显著效果。
来自一汽—大众的消息证实,推行“疯狂本土化”后,这家企业的单车平均成本降低了10%,长期居高不下的捷达成本降了5000元以上,高尔夫和宝来降低的成本更是达到创纪录的万元左右,这使得这一系列车型的降价成为可能。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一位专家告诉《财经时报》记者,大众的中国战略已经发生质的变化,正从以技术为导向转向以消费者为导向。 (责任编辑:余建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