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s.sohu.com/ccc.gif) |
|
自今年8月1日起,《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实施范围从目前的M1类车辆扩大到全部载客车辆。虽然我国汽车召回制度又向前迈了一大步,但在实施过程中依然会遭遇厂家的多方抵制,而呼吁多年的包括重型卡车在内的所有缺陷汽车强制召回,更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强制召回制度的缺位,助长了企业的侥幸心理。当前,与喊得震天响的自主创新口号相比,在产品质量问题上,很多企业选择了沉默或回避。
近日,某媒体一篇“发动机批量故障”的报道,使身披自主创新光环的中国重汽深陷危机。据报道,中国重汽生产的重卡陆续出现发动机连杠断裂的故障,自今年以来因这一故障而更换下来的发动机就已多达500台以上。此外,装配此类有质量隐患连杆的重卡,目前投放市场的总量约2万辆,今后随时都有可能大面积出现故障。
虽然,中国重汽就此事立即予以澄清,但因承认在今年初就已发现发动机连杆加工工艺存在的问题,而招致了信任危机,业界对汽车强制召回的呼声越发高涨。为什么在媒体对此事报道前,中国重汽没有主动向外界透露,没有予以召回,而是采取了封锁消息、个别处理的方式?这是业界质疑中国重汽的关键问题。
应该说,中国重汽危机公关很及时,但面对发动机故障所采取的措施,却不是一个成熟的致力于创新企业的行为。即使承认发动机故障后,中国重汽依然以“出现故障的机率为1/7000,如此小的机率是属于正常范围之内的”为由,为自己开脱。
其实,任何技术和产品在使用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质量和安全上的问题,关键是企业如何面对存在缺陷的技术和产品,是否有公开承认的勇气和责任感。改进工艺、技术升级当然是必行之路,而还消费者知情权以及妥善处理问题的大度,更应该成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之本。
近期,群发性质量缺陷引发的汽车企业信任危机不断出现。根据公开的报道,东南菱帅刹车偏软、锐志漏油、速腾1.8T手自一体低速熄火、伊兰特方向盘掉渣等一系列问题都因汽车企业封锁和隐瞒而“无声无息”。
召回的确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形象,增加企业成本支出,但拒不召回往往会把企业带入更尴尬的境地。从某种程度上,主动召回更能体现一个企业求真务实和诚信经营的胸怀,更能得到用户的信赖。
召回不仅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予以保障,关键还是需要企业拿出诚信和勇气来。随着自主创新步伐的加快,新的技术和产品层出不穷,但问题也会如影相随。作为一个以提升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为己任的企业,更需要以求实和诚信的态度,回赠社会,维护消费者利益。也只有创新与诚信齐飞,企业才能真正做强做大,进而推动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晏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