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车市井喷”的修辞方式又出现在了某些乐观的汽车行业记者的文章中。这种对车市乐观的描述方式依然是2002年式的——用销售数字增长来支持自己的结论。但笔者更愿意相信,最近几个月的销售涨跌都是市场的短期波动,我们永远也回不到2002年,回不到那个只有买车一个声音的时代。事实上,在主流媒体的报道范围内,汽车市场永恒不变的主题就是买车和卖车,只不过在买方市场下,卖方创造配置方面的新名词为慷慨的购车者寻找下订单的理由。 在卖方市场下,价格噱头则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
2006年,我们终于听到了最早推出“别克关怀”服务品牌的上海通用发出了“买车买服务,服务看别克”的声音。这个声音宣布了汽车市场服务竞争时代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作为中国汽车消费者,我们一直在建立自己的买车理性标准,但这显然是一个动态的标准,价格、外观、底盘、油耗和安全性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车型上都表现出他们作为理性标准的独特魅力。随着2006年越来越多汽车厂商开始把服务作为一个品牌进行包装,我们可以大胆预计,惯于消费品牌的中国汽车消费者将进入一个理性购买服务的时代。我们更期待,从年初我们就在紧锣密鼓中推动的“年度售后服务品牌、供应商评选”活动能够为诸多依然在选择服务的准车主提供理性的参考。
性价比:理性的典型判据
在过去的几年里,本刊路试评析栏目的编辑一直在探讨理性买车的问题。国内主流的汽车评论永远都会为大功率、大扭矩、高车速、高配置和大空间而欢呼,因为这些都是汽车制造商的设计初衷。但专业的车评似乎不大愿意谈价格,原因嘛,用当年比较流行的那句口头语说就是:谈钱多庸俗啊!但所谓理性的买家正是那种不会被汽车专有名词忽悠的消费者,他们执着于把性能的价值货币化。从笔者观察来看,这样的理性买家已经诞生,他们是理性的购车者,当意识到服务方面不令人满意的时候,会更理性的购买服务,当他们有机会选择第二辆车的时候,他们会在综合考量服务和车辆本身的价值之后,作出新的购买决策。
笔者相信,没有谁能制定出一个理性购车的绝对标准,正因为这样,不管车市上出现什么样的新鲜面孔,总有消费者会以他们所坚持的理性进行选择。但不论什么样的选择,它只是对外观、底盘、油耗和安全这几个车辆典型特征的不同排序而已。所谓理性买车只是取决于你对广告的信任度。
■ 外观
这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理性的购车者会看到外观之下的东西,而感性的购车者则会被一种外观设计所吸引。这里主要谈何谓理性,对外观的理性具体来说就是车身是否一体化、钢板有多少层、车辆密闭性如何等。可能有些消费者认为这些需要专家来判断,但事实上,你只需要打开车门、掀起地毯就能够观察到车身和钢板的构成。至于密闭性,它和关闭车门的感觉有很大关系,那种会产生厚重的压缩空气声响的车辆可能具有更好的车辆密闭性。当然,车漆强度也是不少理性车主关注的话题,它需要对刮蹭的情况进行判别才能得出结论,但通过请教在用车的车主,其实并不难判断这款车的车漆强度如何。但不管车漆强度如何,其实都可以通过进行封釉等方式强化车漆,这就叫购买服务。
■ 底盘
这个也比较有争议,通常而言,它和通过性、舒适性和操控性有很大关系。悬架和发动机是需要重点考察的两个方面。首先说悬架,为了追求操控性,底盘的悬架就不能太软,而为了追求舒适性,悬架则不能太硬。在采用相同悬架系统的情况下,亚洲消费者似乎更喜欢调校得偏软的车型,而欧洲消费者似乎更喜欢偏硬的悬架。对中国而言,路况较好地区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悬架偏硬的车型,而路况较差地区的消费者则应该选择悬架偏软的车型。这个理性很大程度上与车辆的使用习惯有关,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对底盘的理性选择很难实现,但可以肯定,喜欢一辆车的底盘会对一个人今后的选车决策带来很大影响。再来说说发动机,目前主流的车评人倾向于认为发动机的声音应该越小越好,但从理性的角度考虑,发动机的声响在超过一定范围的情况下只是对舒适性产生影响,并不体现它本身的性能。真正能够通过声音反映出性能的应该是发动机的声音是否清脆和平稳,启动和关闭是否会产生冲击。
■ 油耗
这项性能有量化指标为证,当然是越低越好,但厂商宣布的标称油耗与实际使用的油耗有时候会有较大的出入。理性的消费者通常都会通过询问其他用户的实测油耗来判断。但笔者还想为这些理性消费者再次提醒:更合理的驾驶方式有时候比车辆发动机更有节油优势。比如夏天开窗还是开空调的问题——很少有车主知道,如果以70 km/h以上的车速行驶,开启空调其实比开窗更省油。
■ 安全
对安全性的追求可以说是永无止境的。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双安全气囊、安全带、ABS、溃缩式转向盘等应该是所有级别车型都应该具备的。但这些安全装备本身的性能差别却不是一般消费者能够分清楚的。随着汽车安全装备的“军备竞赛”,以往装备在更高级别的车型中的侧气帘、ESP、倒车雷达等也都在入门级车型中得到应用。从理性的角度看,很多高级的安全装备都是对错误驾驶车辆的弥补,因此,车主在选车前似乎更应该考量自己的驾驶技术和安全观念,在这些方面缺乏信心的车主才更应该选择拥有更高级别安全装备的车辆。
相比上面这4项性能指标,价格其实对车主的选择具有更大的影响。从理性购车的角度来看,综合考量性能和价格实际上就不可避免要触及性价比这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可以说,性价比是理性购车者的终极选择。关于这个概念,本刊曾经在路试评析栏目里有深入的报道。我们经验丰富的试车编辑分别对参与对比的车辆进行评分,然后用得出的性能评分除以该款车型的价格。但详细观察我们周围,你不难发现,性价比这个概念对不同的人实际上有着不同的含义。对车辆的经销商来说,所谓性价比就是它的车辆具有显著的性能优势,他们会通过销售人员培训,向车主灌输产品的性能优势。显然这是一种强调性能的性价比。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不是重要的,它认为客户所需要的就是一款完美无缺的产品,价格并不重要。对车主而言,意义比较模糊的高性价比就意味着高配置、低价格,这通常并不一定意味着高性能,但往往意味着同级别车型中的低价格车型。所以,当下次再有人说起某某车型的性价比,笔者强烈建议你再问一句:这是谁定义的性价比?
没有谁能制定出一个理性购车的绝对标准,正因为这样,不管车市上出现什么样的新鲜面孔,总有消费者会以他们所坚持的理性进行选择。但不论什么样的选择,它只是对外观、底盘、油耗和安全这几个车辆典型特征的不同排序而已。所谓理性买车只是取决于你对广告的信任度。
昂贵的养车用车成本
最近两年来,虽然有关车辆维修保养和使用成本的报道越来越多,但还是鲜有精确的数据来反映车主购车后的维修保养和养车成本。最近,J.D.Power亚太公司公布的一个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车主的用车成本。表格中的数据反映了购车12~18个月的车主,每年用于维修保养和燃油方面的平均花费,需要注意的是,接受调查的车主所拥有的车辆平均价格为13.564万元,这基本上也反映了目前市售车型的平均价格,因此,这个调查的结果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这个表格里的内容来看,总体而言,车主花在燃油上的费用几乎相当于每年用车养车费用的85%。这充分说明购买一辆省油的车所具有的巨大成本优势。但也别忙,这个燃油费用与车辆的平均售价相比则占到了不足6%。从这个相对的角度来看,燃油价格的上涨其实对小排量车型的用户可能带来更大影响,而对价格昂贵的大排量车型而言影响微乎其微。4月份燃油价格上涨的时候笔者曾经指出过这个问题,但很多朋友依然认为燃油价格上涨会带来小排量车型的春天。从6月车辆销售统计结果已经显示:小排量车型的销售量因为燃油价格的上涨而略有下降,反而是中大排量的轿车销量看涨——被称为悖论的这个结果其实只是说明了:在不同排量车型的燃油消耗相差不大的情况下,燃油价格上涨只是更多加重了经济型小排量低价格车型车主的负担,那些对燃油费用不敏感的大排量高价格车型的车主其实并不在乎燃油费用那10%的上涨。
从上面的这个表格还可以看出另一个问题:车主在授权经销商那里花费的维修保养费用大约占到了总维修保养费用的90%以上。这说明对购车1~2年的用户而言,到特约维修站接受服务还是占了绝大多数,但3年以后呢?从个别厂商那里我们了解到,用户在授权特约维修站的花费不足10%。从90%到10%的落差显示出车主对服务价格的敏感性。如何让车主在购车两年之后继续留在特约维修站养车,这几乎是所有厂商都面临的问题。
用价比:售后服务的性价比?
很多车主热衷于选购那些刚刚上市的新车,但这些新车上市销售的前两个月,甚至连他们的授权特约维修站都不知道零部件和维修保养的价格。也就是说,车主是在不知道售后服务性价比如何的情况下就作出了购买决策。那些在此期间购车的车主都是感性购车者,他们是最受整车厂商欢迎的客户!
我们还是谈谈那些对售后服务依然保持理性的车主吧。他们需要对售后服务能够作出评估。相比评价新车,其实评价车辆的售后服务面临更大的挑战。不同档次车辆的车主对车辆的售后服务似乎都有其不同的评价标准。同样是代步车服务,高档车型的车主可能需要同级别的车型代步,但某些紧凑型轿车的车主对有没有代步车似乎并不感兴趣,他们更关心维修保养价格的优惠程度。在某些城市,甚至提供一辆自行车代步也会令一些客户觉得满意。但车主个人的评价标准的不同并不说明一个相对完善的售后服务评价体系就难以形成。
与整车性能显而易见的评价标准相比,我们评价售后服务的指标很难由一般车主来判断。比如网络规模、服务价格、服务质量、服务态度以及特色增值服务等,都需要大量的行业调查才能够获得。就拿目前被广泛用于衡量服务便利性的服务网络特约维修站数量来看,一些发展了20多年的厂商能够拥有600家授权特约维修站,但令人惊讶的是,一些刚刚进入汽车市场不足5年的汽车厂商同样对外宣称自己有近千家特约维修站。这就使得网络数量这种单纯的数字比较难以直观量化服务便利性这个指标了。因此,我们需要考察这家服务网络对其授权经销商的最低要求——最少工位数、最小展厅面积、最少人员投入等等。
在过去的几年里,本刊一直试图通过强化一个“用价比”的概念来评价一款车的使用保养费用与这款车购置价格的关系。我们试图用这个全新的概念,衡量在付出同样一笔购车养车总费用的情况下,购买哪款产品更值。或者说,我们期望通过创造这样一个概念,衡量同样价值的车辆,哪款车的养车用车费用更低。在本期的路试评析栏目里,读者朋友就能够看到本刊编辑用性价比和用价比理性评车的测试报告。
显然,用价比这个全新的概念实际上衡量的只是服务的相对价格,但无法去评价同样价格下不同品牌授权经销商提供的服务质量或者车主对他们的满意程度。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本刊经过1年的筹备,终于在2006年推出了年度售后服务品牌、供应商的评选活动,在今后几期的专题里,我们将基于收集和整理,制作部分候选品牌的简介。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简介,实际上也是国内首次对各个品牌售后服务能力的摸底和统计,相信这样一次横向比较,将有助于理性的车主在选车的时候对整车的售后服务能力有更清楚的认识。
回到本文的主题:理性,再理性点。但综合上面选车和选服务的论述,读者朋友可能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你想尽可能保持理性,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你进行车型对比和阅读各种咨询报告的成本将大大增加。这其实回到了历史上品牌产生的老话题上——为了降低理性选择商品的成本,人们创造了品牌。2005年至今,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推出了以“关怀”、“关爱”、“呵护”、“生活”等为主题的服务品牌,这些品牌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把日渐同质化的售后服务内容有形化。它使得车主在选择和购买服务的时候变得简单——那些拥有更高服务口碑的售后服务品牌将更有可能提供令人满意的服务。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想法,我们期待通过年度售后服务品牌的评选,让那些卓越的售后服务品牌能够尽快呈现到最终用户面前,我们更期待这个比较年轻的行业评选能够建立一个国内汽车厂商售后服务横向竞争的平台。而一切的一切,只是为了实现那个简单的目标——让理性变得简单。
很多车主热衷于选购那些刚刚上市的新车,但这些新车上市销售的前两个月,甚至连他们的授权特约维修站都不知道零部件和维修保养的价格。也就是说,车主是在不知道售后服务性价比如何的情况下就作出了购买决策。那些在此期间购车的车主都是感性购车者,他们是最受整车厂商欢迎的客户!
我们期待通过年度售后服务品牌的评选,让那些卓越的售后服务品牌能够尽快呈现到最终用户面前,我们更期待这个比较年轻的行业评选能够建立一个国内汽车厂商售后服务横向竞争的平台。而一切的一切,只是为了实现那个简单的目标——让理性变得简单。
理性的声音
——J.D.Power亚太公司 VS 新华信
虽然最近两年来,不断有国内外的公司或者组织以“中国版J.D.Power”的方式发布国内汽车市场用户满意度的研究报告或者结果,但从可信性上来看,最近五六年来一直在积累和发布研究结果的J.D.Power亚太公司和新华信的研究结果更具参考价值。这两家公司分别代表着国外和国内研究咨询机构对中国汽车市场的评价。其中J.D.Power亚太公司目前每年定期发布4个汽车行业的研究报告,包括(1)销售满意度研究报告(SSI);(2)新车质量调研报告(IQS);(3)汽车性能、运行和设计调研报告(APEAL);(4)售后服务满意度调研报告(CSI)。而新华信每年则不定期发布100多个各类研究结果,其中与J.D.Power亚太公司定期研究报告体系同类的研究结果则涵盖了销售服务满意度、售后服务满意度、产品性能满意度、产品质量满意度以及车辆外观满意度等5个方面。按照惯例,8月初,J.D.Power亚太公司即将在国内第三次公开发布其年度售后服务满意度调研报告(CSI),届时我们将向大家介绍这个调研报告的主要研究结果。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