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众党委副书记余亮坤——
上海大众的自主开发经历了3个阶段
我们讨论合资企业的自主开发,首先其主体是中外双方合作的共同体,具有的优势是:能将当今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生产、管理及时应用,如2002年我们推出了与国际同步生产、同步上市的POLO轿车。 但是我们也不完全是拿来主义,我们也有自主开发。谈合资企业的自主开发,应当发展地看,应当站在历史的发展背景下看,应当结合中国经济发展这个大的参照系统来看。其发展呈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低到高的轨迹。
上海大众到现在已经有21年的发展历史,我们的体会是:我们的自主开发工作大致经历了由引进、消化、吸收,到联合开发,再到本土开发这三个阶段。作为自主开发三个阶段中最初的引进、消化、吸收,上海大众是从桑塔纳( 报价;
图片)国产化开始的。我们搞桑塔纳国产化,当时有一个很大的争论,德国大众标准很高,认证条件很苛刻,很多零部件认可上不去。比如说沙发面料要光亮,中国很多用户都是用布套的,这么苛刻干什么呢?后来我们坚持国际标准,坚持不搞“瓜菜代”,整个行业的收获都很大。因为只有经过这种磨炼,才能形成具有现代工业水平的配套基础。
作为自主开发第二阶段的联合开发,典型的产品就是1992年开始启动的桑塔纳2000,在桑塔纳的平台上,加大轴距,根据中国市场做了很多的技术改造。还有帕萨特,我们在引进时也根据中国国情进行了联合开发,整个车的工程结构都发生了变化。这个联合开发工作量相当大,整车性能、稳定性、安全性都进行了重新匹配、重新试验和调校。1997年以后,上海大众还加大了硬件、软件的投入,特别是开发人才队伍的建设。我们派出了40个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前往德国大众,进行开发全过程的培训。这项工作历时三年,成效显著,现在这些人才都是上海大众开发工作中的项目骨干。通过联合开发,现在我们拥有了轿车开发专用的试车场,拥有了设施完善的技术开发中心,拥有了将近1000人的开发队伍。经过消化、吸收和一系列联合开发的实践锻炼,我们基本形成了在中国本土设计、开发适合中国用户需求的产品的能力。
从联合开发到自主开发的过渡是否能够成功,关键是看能否适应中国市场,贴近中国用户。没有适应中国市场的开发,它的产品是卖不出去的,得不到市场和用户的认可,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开发。基于这样的目标,才有了今天的帕萨特领驭,才有了POLO劲情、劲取。帕萨特领驭和POLO劲情、劲取是中德合作团队专门针对中国市场需要,在中国本土完成设计和开发的全新产品。
此外,我们还在合作开发新能源项目,例如途安混合动力轿车、柴油车项目。这些产品虽然还是基于德国大众的平台,但它的外形、配置是适合中国消费者的,是基于中国市场和用户需求而开发的,是能被中国消费者所接受的。这是自主开发向高级阶段过渡的一个过程。
说到高级阶段,我们还要根据中国市场的需要,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逐步形成自己的平台开发能力,这是我们下一步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自主创新主体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从企业角度来说,我们认为应该鼓励国内企业,包括合资企业的自主创新和自主开发,而且从政策上给予支持,以营造一个激励企业提高自主开发能力的社会大环境。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