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迅速,一些企业已经跨进跨国公司全球采购的门槛。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被国际标准挡在了全球供应体系之外。
《财经时报》记者从福特中国采购中心了解到,福特在中国有600多家供应商,但是目前被评为Q1供应商的只有亚新科铸造、天津鹏翎、延锋伟世通等十几家企业。
Q1是福特对于其供应商实施的认证标准之一。业内人士指出,丰田、通用汽车、戴-克等公司都有相应的评价标准,但是能够达到这些标准的中国供应商屈指可数,大多数企业面对国际标准还是个门外汉。
缺乏国际化意识
陈光祖是中国汽车行业的资深专家。在他看来,许多企业从一开始就没有把自己定位为供应商,而只是单纯的零部件制造者、大公司的打工者。
据了解,缺乏国际化意识,是国内零部件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国际化的质量控制体系。许多企业依靠密集劳动,生产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有的企业名义上获得了质量认证,但缺乏稳定的质量管理体系,更没有产品持续改进的能力。
还有一些企业,将国际化理解为单纯的产品出口,为了出口不惜一切代价,而面对跨国公司的采购体系却不以为然,将好不容易得到的市场机会拱手送掉。至于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国际化,则根本无从谈起。
北京现代汽车公司老总徐和谊曾对《财经时报》记者讲过一件事。他们对北京一家供应商的产品很感兴趣,要求其尽快通过韩方认证。这家企业将样品寄出后,不闻不问,只等对方上门。这件事使准备认证该产品的韩国人大跌眼镜。
此次获得福特Q1认证的亚新科是一家国际性零部件企业。该公司有关人士告诉《财经时报》,亚新科在接受订单前,通常会与客户合作探讨产品制造的可行性、降低成本的可能性等,以体现“设计为制造”的理念。
但国内大多数零部件企业很少会像亚新科那样,主动参与客户的产品设计、研发。他们一般都只按客户的图纸“照单开发”,更多的则在疲于应付客户对质量、管理提出的问题。
专业化水平待提高
中国发明了造纸,但是,汽车上各种滤清器所需要的滤纸,目前却基本上还只能依靠进口。
浙江一家企业生产出滤清器所需的滤纸,由于跟整车厂的要求差了一点儿,因此一张也卖不出去。
专家解释说,即使差这一点儿也不行。因为整车厂对车用滤纸的要求非常高,它关系到汽车的性能和发动机等关键部位的使用寿命。
对于滤清器的滤纸,一些整车厂规定,必须使用从美国购买的标准灰尘,对滤纸进行过滤和通过性实验,用得出的标准数据估计出滤纸的使用寿命,即汽车在行驶多少公里后需要对滤纸进行更换。
许多零部件企业对这种做法表示不理解。在他们看来,这样做没有必要而且增加了成本。
业内人士指出,国内零部件企业不应该只停留在“会做”、“能做”这个层面上,而应该深入到“做好”、“做精”。
美国柯林斯阿克曼公司专门生产汽车地板和音响部件,凭借自己在该领域的优势,占领了北美90%的市场份额。在该公司遇到困难申请破产时,福特、通用汽车、戴姆勒-克莱斯勒、丰田等大公司立即提供贷款帮助公司渡难关。因为这些整车厂知道,如果柯林斯阿克曼无法继续供货,北美汽车市场将濒于瘫痪。
这就是专业化的魔力。在这方面,万向集团是国内企业的榜样。其最老的万向节产品,成本是10年前的2~3倍,价格只有当年的一半,但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和效率不断提高,10年来,万向钱潮的利润还是增长了6倍。
陈光祖认为,中国零部件企业应该瞄准专业化,纵向深入发展。
急功近利影响长远发展
ISO/TS 16949、ISO14001、 QS9000 这些行业认证,如今被国内不少零部件企业视为出口的敲门砖。获得福特Q1认证的国内企业不多,但是通过上述国际标准认证的企业却不在少数。
部分企业就在这些认证中玩起了花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零部件企业老总告诉《财经时报》,企业只要找到相关的咨询公司帮忙,就能轻松拿到认证证书。
各企业都知道获得认证会带来很多好处,尤其是这种好处能迅速体现在销量上。因此,许多企业拿到认证的时候,甚至不知道认证的实质是什么,更不可能按照标准的要求来进行持续改进。
这样做的结果,是一些企业与国际标准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
据了解,无论是福特Q1还是ISO/TS 16949,其最终要求和目标,都是要求企业能够对其质量、服务、物流、成本等持续改进。
然而,大部分零部件企业安于现状,还有一些企业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他们不了解如果真正按国际标准进行实质性改进,能给自己的未来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利益,也不愿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成本。
比尔·盖茨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微软离倒闭,永远只有18个月。”这句话用在中国的零部件业同样合适。
陈光祖强调,如果一个企业学习、改进的速度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速度,那么,这样的企业终将被市场所淘汰。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