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以前,海马高调宣布总投资12.5亿元人民币、年产发动机15万台的海马汽车发动机厂建设项目已经接近尾声,样机已于4月份一次性点火热试成功,至此海马汽车终于掌握了汽车制造业中最为核心的发动机制造技术。 海马汽车已经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具有发动机研发、制造与整车生产能力的汽车企业。
中国汽车行业老前辈郭孔辉曾经说过,中国要成为汽车强国,必须有自己优秀的品牌和自主研发能力,特别是在发动机、底盘、电子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方面的自主研发能力。纵观世界现代汽车发展史,无论是德国大众,还是美国福特,研发历来都是汽车厂商企业发展蓝图的重中之重。
而对于海马汽车来讲,只有掌握了汽车制造最核心的发动机技术,不断提高汽车的研发实力,并且不断进行自主创新,这样最终才能够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同时,海马才能在汽车行业具有核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在02年到06年这四年时间里,海马似乎除了产品在市场的表现令人侧目之外,其他方面似乎一直没有大动作。
近两年中国轿车市场发展得很快,但海马始终保持了沉着冷静,默默地发展着。因为海马深谙汽车行业发展之道,一手抓“产品研发”,另一手抓“产品质量”。而且在与马自达合作的过程中,海马始终没有忘记自主研发,暗自布局自己的研发体系,同时不断的学习马自达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同时还与多家专业设计公司、高等院校和国外著名汽车设计公司开展了紧密合作,形成了完整的合作团队。
据了解,在自主研发道路上,海马始终着力于培养自己的研发队伍,并于海口、上海两地分别建立了研发中心。其中上海的研发中心位于浦东新区合庆工业园,总占地面积12.5万平方米,拥有先进的造型、设计、试验等设备,研发领域涵盖了造型、车身、底盘、动力、整车电器、试验等专业领域,是一所综合性的整车研发机构,这对于海马今后保持持续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而每次海马在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前,研发中心都会对其进行大量的前期调配、试验,以检验整车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其中,动力系统的匹配更是整车测试中的重中之重,因为这决定着一辆车整体性能的优劣。海马从1994年便开始对旗下车型进行国产动力总成的匹配工作,经过研发人员的不懈努力,从1994年到2000年的7年中,每一次换装都带来了整车性能的提升、以及产品寿命的延长。
除此之外,海马汽车已经建成自主的研发型模块化配套体系和技术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选择汽车研发机构作为合作伙伴,联合开发整车,实现研发的“模块化、同步化、产权化、国际化、体系化”。同时,海马汽车还与国内知名大专院校及专业技术中心联合进行专题技术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如联合湖南大学进行的造型设计研究;联合西安交通大学进行的整车降噪研究;联合上海宝钢研究所进行的新材料应用研究;联合重庆大学进行的磁流变减震器研究等。
另外,在质量管理方面,海马轿车不但完全理解吸收了马自达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还在它的基础上与海马的实践相结合,自己摸索出一套有海马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全员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及质量改善理念(ALL-FOR-QUALITY)。即在生产过程中施行自检、互检、巡检和专检相结合的质检方式,层层把关。经过长时间的实际验证,这套方法已经被正式名位为“铁腕四检”,海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可以说已经近乎“偏执”。
正是在这样苛刻的生产和检验条件下,海马汽车生产的福美来和普力马( 报价; 图片)历经数年风雨却始终屹立市场潮头。05年,海马汽车全年总体销量突破7.8万辆,同比增长18%。其中福美来销量达到63398辆,同比增长32%;普力马销量达到15019辆,同比增长22%,两者均高于市场平均增长速度。
鲁迅先生讲“拿来主义”,海马则以亲身的实践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曾经有人说过,丰田的经营模式可以说任谁也学不会,因为人只能学到一种方法,而不能简单地复制成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海马最擅长的就是学习,并善于学而用之。中国的汽车企业实力并不差,但往往缺乏的就是学习的精神。海马正是以这种充满自信,锐意进取,迎难而上的学习精神,在对自我不断的否定和超越中,追求着一种永不自满、永远创新的境界。
(责任编辑:李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