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出口热日益升温,但车企在国外遭遇政策壁垒或反倾销等问题,仍未得到外界充分重视。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罗斯部分地区拟取消特区免关税等政策优惠,另外,一些地方政府还进一步明确“工业化组装”的概念,避免一些厂家利用免税政策到俄境内拼装,奇瑞、长城在俄建厂项目可能因此受挫。 巴西汽车配件生产工会则表示,从中国进口的汽车轴承等零部件价格低于本国10%~15%,具有倾销倾向,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护国内产业。
目前国外涉及中国汽车行业的反倾销案例已有近10起,和备受媒体关注的纺织品、鞋业反倾销案相比,数量还比较少,但随着国内汽车生产技术的提高,未来中国整车和零部件的成本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出口一定会有大发展。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自主品牌已经开始在海外建厂,随着企业自身实力发展和国内竞争加剧,将来这一趋势会有所加强,因此未来汽车业遭遇反倾销和国外政策壁垒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应该未雨绸缪,在问题未扩大化之前提起重视,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重蹈纺织、玩具等行业遭遇挫折的覆辙。
应对这一问题需要企业和政府两方面都做出努力。
首先,对于企业来说,除了要积极应对反倾销案和政策壁垒外,还应从更长远的角度看问题,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了解海外市场。这里所说的了解不仅是指了解世界通行及各地区不同的贸易制度、专利、市场准入、环境、卫生、标准等,还包括海外市场的文化、政府倾向、政策走向、舆论环境以及消费者偏好等。这是出口和海外建厂的基础条件。
二是要注意在海外进行政府公关。这一点虽然目前受关注程度低,但却非常关键。国内媒体常常建议在华跨国公司要重视政府公关,实际上中国汽车企业在海外同样需要注意政府公关的问题。尤其是在海外建厂的中国车企,应该牢记这样一句话:时时不要忘记自己是坐在别人家的花园里。比如同样面对俄罗斯市场,今年5月,美国通用和德国大众的工业化组装项目都获得俄政府批准。这固然因为两家企业实力更强,但其中也不乏政府公关的因素,中国车企须重视这个问题。
三是长远来看,中国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不能长期依赖低价低利的生产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有引起反倾销案的可能,而且还使中国汽车产品停留在国际产业链的底端。一旦未来南亚和非洲等地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起来,更具成本优势,中国产品市场份额就会被挤占。中国车企应注意积极升级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与附加值,实现未来抢夺国际产业链制高点的目标。
其次,对于各级政府来说,应该采取措施帮助企业防范和应对反倾销和国外政策壁垒等问题。
近期,商务部提出国家将在十个方面加大政策措施支持汽车产品出口,包括加大信息服务力度,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提高汽车出口准入门槛,规范出口秩序等。这些措施如果能顺利贯彻执行,将对防范反倾销等问题起到把好国门内第一道关的作用。
除了这些工作之外,中央政府有关部门还应将国与国之间的政府层面协调纳入考虑范围之内。一是积极推动国家和地区间经贸合作,为汽车等行业走出国门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如果中国车企在某国集中性遭遇政策壁垒,不妨考虑政府层面的协调。实际上,这也是美国和欧盟等常用的协调手法。欧盟就“整车特征”政策与中国政府协调,虽然目前没有达成最后结论,但使这一法规推迟两年实行,给了欧洲在华汽车企业以缓冲的时间。未来中国车企也可能遭遇政策壁垒,必要时可以考虑进行政府间协调。
此外,地方政府还应根据当地情况制定有关管理办法,协助当地企业应对反倾销等问题。日前,为贯彻商务部出台的《出口产品反倾销案件应诉规定》,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制定“应对出口反倾销暂行办法”,帮助企业轻松应对反倾销诉讼。这一做法值得其他地方政府借鉴。
中国汽车出口和建厂还处在萌芽时期。政府有关部门和媒体应该对有一定出口实力和诚意的汽车企业予以鼓励,并给予各方面的实际支持和帮助,让中国车企有能力经受全球市场的检验,最终造就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汽车产品和品牌。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