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诚信
“谁能告诉我,买这个车,到底能够优惠多少钱?”北京的一名白领一族,看上了某款10万元左右的轿车。
遵循“货比三家”的原则,他走访了同一品牌的几家4S店。车是一样的车,但能够得到的优惠少则三五千元,多的近万元。 这一品牌在京设有十多家4S店,他感到自己全跑下来是不现实的,也许是不划算的,但又不甘心多付这来之不易的“银子”,不由得最终发出上述感叹。
遭遇同样问题困扰的,何止这一位白领呢?目前市场上轿车的售价与厂家规定的“指导价”相差悬殊,一般来说:中高级轿车相差2万~3万元,中级轿车相差1万~2万元,经济型轿车相差1万元左右……如此大的差距,难免让消费者对汽车价格失去了信任,也不由得让人生出感慨:车价到底有多大的水分?厂家在给轿车定价的时候能不能厚道些?
实际上,令消费者失去信任的情况,遍布在买车用车的各个环节。
新车尚未上市,各种概念满天飞,都是高档、豪华、顶级、世界级一类的最高级词汇。如果是中高级轿车,就要拿宝马、奥迪“说事”;即便是一款经济型车也要攀上中级、中高级轿车,或者拿出一两个配置借题发挥,令消费者如入云山雾罩之中。总之,厂家将这款车生生抬高到高于同级别竞争对手的“台阶”,达到制定高价的目的。
新车上市以后,排队等候的时间少则一两个月,多则长达半年之久,要不你就全款定车,甚至是加价购车。个别厂家的高层一方面大言不惭地宣扬加价,另一方面“义正词严”地严令经销商“不许加价”。“一些厂家和经销商的加价行为十分可憎!这与变相抢钱有什么区别?”一位消费者这样说。
说到企业高层,产品上市后,对媒体作出的“不降价”的承诺竟然不算数,甚至使消费者被迫不得不要与其对簿公堂。退一步来讲,企业即使赢了这场官司,但输掉众多消费者——这些赖以生存的衣食父母的信任,你的产品、你的形象还有好的前景吗?
买车的相关手续含混不清,上牌照的费用有多少?各种保险的费用是多少?某些经销商恨不得都能把消费者“忽悠”傻了,只得按照他们的意思“包牌”付费,要你多少钱,就得掏多少钱。
即使车子卖不动了,厂家商家还美其名曰:这是“慢热”车型,是国际流行的车型,是中国的消费者不识货,事实上,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一下那些所谓的“慢热”车型,几乎无一例外地陷入困境,甚至有些已经在市场上消失。
到了消化库存车的时候,打出的广告也是“特价”、“买断”、“纪念版”等。似乎是厂家商家出了多么大的“血”,被消费者占了大便宜。
在车子的使用过程中,汽车的油耗是多少,更是被宣传得神乎其神。仿佛油耗之所以很大,那就是“你不会开车”。另外,汽车日常的维护保养里程是多少?每次维护保养的项目是什么?应当更换的易损件是什么?具体的费用是多少?又有多少消费者能够说得清楚呢?更不要说发动机漏油该不该召回?刹车制动力不足导致通不过年检,该不该指令性召回?
一些厂家、商家可以以自己的强势地位尽情地造势,可以以自己的“专业”而理直气壮……但是,绝对不能够低估消费者的智慧,更不能失去他们的信任。因为决定企业生存、决定市场兴亡的,还是普通的消费者。
现在,汽车市场重又陷入周期性的低谷,产品库存不断增加,各个厂家、商家无不被“营销乏术”所困扰。显然,恢复市场的当务之急就是恢复诚信,坚定消费者的信心。以上所述,厂家、商家要做的事情很多,看谁能够走在最前面,赢得消费者的尊重与信任,也赢得自己的发展壮大。
让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