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国际内燃机及零部件展览会侧记
本届展会似乎占尽天地地利人和,从四月中旬起北京持续被飞沙走土的沙尘暴困扰数日,展会举办之时忽然风和日丽;展会被安排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建成不久的新馆,一改以往场馆设施陈旧难以符合“中国国际”的名头;国际石油价格新近突破每桶70美元的心理价位,对于最主要的石油消耗大户—汽车产品的节能改善问题更加凸显,使得多年被行业呼吁和主张的汽车“柴油化”有了更被市场看好的发展空间。
因此本次展会得到了中外内燃机与相关企业充分响应和积极参与,明显提高了本届展会的档次和商业价值。
纵观本届展会,具有几个鲜明特征:在内燃机整机制造商企业展区方阵中,一批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动机企业已经在唱主角,这些企业主要来自整车大企业集团所属的发动机制造企业,或者是独立的发动机企业,象潍柴、玉柴、上柴、锡柴、朝柴、新柴、大柴、杭发、常发等都是中国商用车主流制造商的主要供应商,占据了中国柴油发动机市场的主要份额。也有若干知名的合资发动机企业因种种原因没能参加本届展会,比如康明斯发动机近日就要在北京发布与福田汽车建立新的发动机合资企业,前段时间刚与陕汽成立发动机合资企业,无暇分身参加本届参展活动,也许纵向配套项目是重头,目前横向外围配套还不是当务之急。
然而,为发动机整机企业提供关键技术部件和解决方案的供应商的展区方阵中几乎被国际顶尖的公司所占据,比如耳熟能详的德尔福、博世、电装、博格华纳、霍尼韦尔、AVL等。从中可以看出对于整车心脏部件—发动机的核心技术方面,中国企业与国际上的专业跨国公司的差距仍有很大距离,同时说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论采用本地化工厂投资、建立研发中心以及开展与整机企业的技术贸易等方式,这些国际领先企业一直会大力参与到中国市场来。通过展会对代表性的国际企业所进行的采访和交流,可以窥知这些跨国公司目前与将来对华技术产品的市场攻略重心何在。
德尔福:“得陇望蜀”力圈柴油机商机
在汽油发动机领域,德尔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开始在中国做滚动式摊铺,建立起为数众多的本地化合资及独资企业,与多数合资整车乘用车企业以及大多数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进行了深入合作,中国业务板块在德尔福全球业务中的权重越来越重。德尔福成为中国的第二大发动机管理系统的供应商后,要确保将来中国业务在汽油发动机管理系统市场日趋饱和后的增量,看来只有在柴油发动机管理系统业务线上加快拓展。而且随着法规对车辆能效和排放要求越来越高,车辆“柴油化”市场前景日益被行业所看好。也给德尔福在华提供第二波发展空间。
与会期间记者有机会专门与德尔福柴油业务全球总监Peter Lakin先生、德尔福柴油工程总监Detlev
Schoeppe博士、德尔福柴油产品线亚太区经理Pascal Dutfoy先生进行采访交流,了解到德尔福对中国柴油机市场的看法和业务发展的脉络。
虽然德尔福在汽油发动机领域的全球化业务开拓多年来已经卓有成效,基于北美乘用车发动机基本以汽油机为主,德尔福在柴油机领域拓展上相比欧洲的竞争对手介入较晚,鉴于欧洲市场除了商用车基本采用柴油机外,在乘用车市场柴油机比例与日俱增,份额过半,成为技术风尚。如果要在全球第二大汽车区域市场—欧洲拓展就必须要在柴油机技术上寻找坚实的立足点。为此,在2000年德尔福通过并购欧洲著名的发动机技术公司Lucas的Diesel部门,这样德尔福据此长驱直入欧洲腹地,与欧洲的主要竞争对手分享柴油机市场。而在北美市场近年来对轻型车柴油化的态度有了显著转变,估计在今后5~10年内会有可观的市场提升。目前在重要的新兴市场如印度乘用车市场的柴油机份额平均占到30%,几年后也许上升到50%以上;在韩国市场近期开始对乘用车柴油机销售“解禁”,意味着韩国本国新的市场商机出现,而且随着韩国整车厂向欧洲进军加快,柴油机技术合作的商机增大。同样在中国乘用车柴油化出现乐观的苗头,需要提前跟进以迎接未来市场的可观出现。从德尔福在柴油机扩展策略上看出是先把现成的欧洲巨大市场抓牢,然后不失时机地跟进北美市场和新兴市场。德尔福目前在柴油机技术上已经与各大整车巨头如戴—克、雷诺、PSA、福特、日产、现代、起亚、双龙等进行配套合作。
根据中国车辆柴油化进程中的相关环境比国外更为复杂,不用地区环保要求不均衡、国标推行有时间递进要求,不同地区对整车购买力水平差别大,德尔福在中国市场拓展时也会因地制宜配合中国整车企业推行适用技术,而不是一味把欧洲现行的技术标准简单地移植过来套用。目前德尔福在中国既推行可达到欧II的机械类柴油机技术,也推行达到欧III的电控类共轨技术和单体泵(EUP)、泵喷嘴(EUI)技术,满足不同层面的用户需求,尤其在中国自主品牌整车企业不久要把产品打入发达国家市场时,德尔福的国际先进技术可助一臂之力。当然在中国的车辆柴油化过程中,任何公司都会面临市场环境的挑战,比如:油价的波动变化、柴油与汽车价差的政策、排放标准加速与柴油品质提升缓慢的矛盾等,这些问题都无法绕行,而且不是汽车行业所能改变的,德尔福也只能循序渐进。
德尔福已在亚太地区生产包括泵、喷射器、过滤器、轨道以及电子控制单元等多种柴油机部件。到2007年,德尔福在亚太区的柴油机生产能力将得到显著提高,尤其是在中国、韩国以及印度,将进一步对数家共轨喷射器、泵以及轨道生产厂加大投资。同时在本月19日在上海正式投入运行的德尔福独资建立的中国科技研发中心(CTC)已经配有可为汽油和柴油发动机提供各种设备检测的测试实验室,这种区域级技术中心可为客户提供更高水平和及时的技术支持。新近德尔福宣布与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和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选用其柴油喷射系统,说明德尔福在中国柴油车市场开始发力。
博格华纳:用技术管好柴油机的“气道”
如果说德尔福注力管住发动机的“脑部”,博格华纳主要是打造发动机的外围“气道”。作为全球车辆制造商的先进动力系统解决方案的领先者之一,博格华纳在节约燃料、保证发动机,变速箱和全轮驱动系统可靠运行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随着前年中国区管理架构的建立,在中国业务推行越发活跃,积极参与去年上海车展和本届展会。此前博格华纳设立的第四家中国工厂于3月18日在宁波宣布开业,将在该独资工厂组装涡轮增压器和自动变速箱电磁阀等关键技术部件。这是博格华纳全球第一个集几大系统(涡轮增压/排放系统,摩斯链条系统,变速箱系统)整合在一起的制造基地。这次特选择了其发动机产品线中与柴油机技术解决方案密切的几个业务板块(涡轮增压、热能与排放、冷起动、链条正时等)来共同参展。
作为改善发动机节能与排放的有效先进技术之一,涡轮增压器技术除了在发达国家中重型商用车得到广泛应用外,在欧洲乘用车领域甚至在小型轿车上都得到了长足的普及,如果涡轮增压技术能与柴油机捆绑应用,其节能与减低排放的协同功效大为增强。目前国际上能提供尖端水准涡轮增压技术的企业为数稀少,基本集中在几家企业。博格华纳中国区涡轮增压器系统总经理周活林先生做了有关介绍,在欧洲商用车柴油机涡轮增压器配套市场博格华纳占有率是65%,把竞争对手抛得较远,而且覆盖率广,包括了重中型的、轻型的商用车,其技术优势包括新的可变几何形状涡轮设计、可控两级涡轮增压系统和钛压气机轮子等独特专利。应用于汽油轿车上的涡轮增压技术领先优势更突出,象应用到大家熟悉的奥迪1.8T、宝来1.8T车上的涡轮增压技术,小到为Smart的0.8升配套,博格华纳几乎是这些著名车型的全球指定唯一供应商。从发展趋势看,在欧4实施后以后汽油车需要涡轮增压器或者用其他方式来改善排放。鉴于中国柴油机装备各种先进技术的趋势越发显著,涡轮增压技术势必得到乐观的发展前景。
本次展会中博格华纳发动机集团在德国的控股企业Beru第一次参与参加国内的专业展。Beru是国际知名的柴油发动机冷启动领先供应商以及欧洲领先的汽油车辆点火技术供应商,其以电子和传感技术为重点注重为各种发动机和车辆提供智能化传感器产品。博格华纳为了增强完善其发动机管理系统的技术链于2005年1月完成了对Beru的控股收购。虽然本次Beru也带来了正在北美因法规强制要求而热销的轮胎压力监视系统做展示,重点还是向国内用户推展其国际领先的柴油发动机冷启动技术。根据其亚太区项目经理沃尔夫冈?科尔博士介绍,柴油机冷启动技术许历年来有多种方法,但是传统技术无法摆脱预热时间长、结构复杂、装置所占体积大、耗能多、启动反映慢等缺点,尤其柴油车在欧洲已经扩展到私人轿车范围,轿车用户对产品要求比商用车用户更加苛严。这次展出的技术产品“电热塞”已成为欧洲新型乘用车柴油机的一项标准配置,Beru的瞬间启动系统(ISS)使发动机启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和更安全,这得益于优化的电热塞和一个调节每个电热塞的电子控制器。
从以上典型的两家跨国性技术型公司的技术发展脉络来看,这些公司都有几十年乃至进百年的经营历史,积累了全球市场的运作经验,善于用资本运作整合全球技术资源和技术人才,对各国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迅速,本身也是许多技术发明专利的始作俑者,具有前瞻性的技术研发成果储备,每当各国政府相关技术法规和行业发生重大变化时,总能抢占先机。从中国市场看,虽然得到长期的政策性保护,但处在国内相对互相竞争环境下,中国商用车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基本确立了以自主品牌整车产品一统市场的良好局面,同时带动起本土一大批实力日增的大型发动机企业充当市场主角,这是值得欣慰的现象。但是也要看到在发动机核心技术层面中国供应商在市场角色中仍处于边缘地位,这是发动机行业所要努力去改善的艰巨任务。希望在后几届的“中国国际内燃机及零部件展览会”中能够看到若干本土供应商能登台亮相。
原载于《汽车与配件》 (责任编辑: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