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占主流地位的中级车,价格形成两个密集区,呈哑铃状,颇值解读。为了便于分划,在下将中级车在此分“中低级、中中级、中高级”三档,也可以称ABC级,但为了照应常规大路称法,还是沿用中低、中中和中高级罢。
毫无疑问,所谓的低、中、高级,都是互为参照而得出的,现在价格居于中低级的中级车(这里统指轿车),应是8万至12万元区位,这个区位的中级车,云集了大众、雪铁龙、标致、通用、菲亚特、现代等跨国公司的产品,是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价格区位,集中中国私轿的主力车型。那么,中高级的中级车,则价格密集在18万元至26万元区位,这个价格区位,涵盖了几乎所有跨国公司的主力车型。在下认为,中高级车价非市场因素较大,其座基现在看上去十分牢固,但只要中央政府反腐倡廉深入下去,坚决执行政府自己提出来的公务车改革,中高级价格区位即会应声而破。再看中中级的区位,中中级车价,只可以看成是中低级价格的上延和中高级的下延,零星的几个品牌,不可与中低级和中高级同日而语,省略不论。
基于中低级车价为市场竞争积极下探,中中级车价范例不多,值得讨论的是中高级车价,它谜团般凝结在18万元至26万元区位。过去,一般认为大众公司主导了中国汽车市场定价,由于大众公司曾占有中国汽车市场达一半之多,其价格定位是具有号召力的,因此2004年北京国际车展之后,南北大众全线降价,导致中国汽车市场整体性激荡降价。但是,随着大众公司的市场占有率逐渐缩小,如今价格变速杆已经不在大众公司手中。那么,是哪只默然之手暗中主导了中高级车的价格呢?近时,凯美瑞的文宣自称凯美瑞颠覆了中高级车的价格,但明眼人一看即知,这是广丰为推销凯美瑞故意制造的话题,一款未上市到初上市的车即颠覆牢固的中高级车价,实不可信,况且是广丰公司自己抛出的话题。
真正主导了中高级车价位的,可能是纪委那只手!纪委能否主导汽车价格?这在市场经济时代,提出来公众都会认为是一个笑料,如同在下诸多文章皆含类似笑料一样,业内人士又会认为本批评大师又出笑料了,实际上这是严肃的笑料,它如地球般在我们的脚下真实存在。在下花了些时间搜索了各省公布的党政机关用车标准,这些标准从上世纪1980年代至今的都有,是否完全照章执行或始终如一贯而彻之,这只有天知道。但是,标准是实实在在的,相信它的约束力也是存在的,只是这些标准不是指明或要求中高级车如何定价,而是规范党政干部的用车定价,这个用车定价,一些省份规定党政干部限于25万元以内,一些省份规定党政干部限于20万元以内,这里就可以粗略匡定各省规定党政干部标准配车为18万元至25万元之间。于是,中高级车的定价,就依据这个标准量身裁制,虽然中高级车的定价在18万元至25万元中有一定的下延和上延,然跑不出去这个价格定位。
那么,18万元至25万元的用车标准是否妥当呢?从20多年来的汽车价格变化来看,在1980年代,18万元的标配,只能买到一辆普桑,现在普桑已经跌入中低级价位。因此,规定党政干部配车25万元以内的,多为较早的文件,新近出台的标准,多为20万元以内,如湖北省的标准。显然,一款中高级车如果定价超过标准,就被排除在政府采购之外,同时也就失去公务车市场。所以,没有汽车商不认真学习领会中共党的纪委文件,这也是为什么新近有一些中高级车主动将价格降落至20万元以内。
我们在此假设,各省如果按照中低级车价的门槛,即私轿门槛8万元翻一倍,选择16万元为一个标杆,那情形会是什么样呢?问题十分简单,诸多中高级车的定价至少在其下延,会立即探入16万元以内。其实,以中国的平均国民收入以及中国制造的劳动成本,16万元已经不低了,特别是中国这样区域经济失衡,诸多贫困县仍靠财政转移支付度日,普通民众刚刚进入摩托车时代,有16万元的坐驾,已经足以维持公务员的尊严,故此,中高级车价的下降已成必然。
如上所述,纪委一纸公文,即可确定跨国公司汽车价格的走势,那么,纪委为何不出新文,索性一次到位,将中高级车价拉下马呢?这里面涉及到另一个课题,即跨国公司在中国,都与国有汽车企业作伙伴,国有汽车公司要赚钱,不论中国哪一方,都要投鼠忌器,中外合资是各50%,由于外方在零部件采购等方面已经实现了利润转移,如果定价下滑,国有一方,完全可能沦落到持有股份而无利润的局面。因此,死撑也要把中高级车价格撑到底。至此,中国的汽车工业合资政策,深隐的问题逐渐呈现。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国有企业退出合资的情况也会出现,因为现在的合资模式,仍是以1980年代的经济和制造水准为参照系,为了维系这种合资体系,政府不得不动用政府资源为合资企业即跨国公司保驾护航,这其实很荒诞,按照WTO精神,政府职能应该是抑制跨国公司的过度扩张,保护民族幼稚汽车工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就是必须保护自主品牌,跨国公司品牌一律不在政府保护之列。但由于合资捆绑了国有企业,政府在与跨国公司合资的企业中占有一半的股份,因此出现一些地方政府冷淡自主品牌而维护合资企业的行为,比如吉林省出台文件政府采购以本省制造为主,北京市在出租车采购方面,为现代打开大门,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例子。
然而,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趋势不可扼止,汽车产业市场化进程也不能停顿,今后所有的政策价都将不在,合资企业应该可以破产,与其他国企和民企一样,政府不必再动用政府资源保护合资企业,破坏市场生态。
(责任编辑: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