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正夏《中国汽车名人堂》
起初进入汽车行业,是一种缘分;再次选择汽车,是一种使命;退休后又致力于新能源汽车,则是一种信仰
起初进入汽车行业,是一种缘分;再次选择汽车,是一种使命;退休后又致力于新能源汽车,则是一种信仰。
1954年中央决定筹建二汽时,当时任湖北沙市委书记的黄正夏被调到二汽,出任二汽筹备处副主任、副厂长。当年他33岁,湖北襄樊人。
因为年纪轻,文化底子好,组织上派他去大学进修,学成后回来负责技术生产。 随后传出二汽下马的消息,黄正夏去了国家科委工作。
1973年,听到二汽上马的消息,黄正夏主动向中央打报告请求回到二汽工作。时任国家科委计划局局长。
1978年,二汽原厂长饶斌调任一机部副部长,黄正夏任二汽厂长。
1978年3月,在武汉洪山礼堂召开的大会上,黄正夏当着湖北省委、二汽干部员工们发誓:“我们保证亏损不超过2000万元,努力控制在1000万元,力争扭亏为盈。年底把亏损的帽子甩到武当山去!”一时,声名大噪。
当时的情况是,1976年,整个公司亏损5000万元;1977年,情况更加糟糕,公司又亏损3700万元。开发了多年的5吨民用车虽然经过5轮试验,仍然存在64项严重的质量问题,不合格的零部件多达1200多种。国家先后投入十多个亿,始终未看到收回投入的苗头。这个位于湖北省十堰市的汽车公司到底该怎样走出现在的困境,成为一个令所有人揪心的大事。
更严重的是,到了6月份,当年仅生产25辆车,发动机又出现冒烟的问题。此时有些人顶不住了,主张暂时停产,延缓扭亏为盈的目标。黄正夏坚决地表示:照样生产,问题搞清楚后再回头修改,大不了那些车不卖了。黄正夏清楚,只要年产达到3000辆,亏损就会限制在1000万以内,生产是不能停止的。
之后的几个月,都是边生产边改进逐一解决。到了年终,二汽生产了共计5000辆车,圆满实现扭亏为盈的目标。
1979年,二汽生产的汽车在对越反击战中一战成名。
1980年,中央为了统筹全局,决定让二汽“停缓建”。国家经委等三个部门联合发文指示以后不再向二汽投资,只发工人基本工资和设备维修费。
黄正夏三次上书中央,请求“不要国家投资、只要政策,自筹资金建二汽”。得到中央首肯。政策就是坚持生产,把利润先留下谋发展。
1980年到1985年的短短6年时间,二汽实现10万辆的生产目标,比预计提前两年多,向国家缴税4.9亿元,增加固定资产3.9亿元。
同时,修建100多公里的公路,盖了60万平方米的职工宿舍,建成了当时亚洲规模最大的试车场,能测试从重卡到小轿车各种车型。
手中有了钱,黄正夏开始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上大手笔投入。拨出6000万元为技术中心盖10层高的一座大楼,拿出500万元建湖北汽车学院,又拿300万元与德国合资建立技工学校。为二汽后续发展积累了财力和实力。
1986年他从二汽退休。
1992年起,黄正夏任全国电动车辆专业委员顾问、湖北省发展电动汽车领导小组顾问,开始为新能源汽车奉献余热。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一种信仰。
2004年6月,83岁的黄正夏致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建议建立武汉都市圈“氢能、燃料电池、氢动汽车工程项目试验示范基地”。多次参与协调能源汽车研究的黄正夏认为,“纯电动汽车、油电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代表人类研制汽车新型动力的3个发展阶段,而氢燃料电池汽车最有前途。”《新汽车》杂志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