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消协在处理一起汽车消费纠纷时,引发了对车主“知情权”的讨论。该事件同时也引出了值得消费者关注的一些现象———
日前,一宗汽车消费纠纷引发了相关部门对车主“知情权”的强烈关注。据了解,上个月,某知名品牌进口车车主黄先生向消费者协会投诉,他的车
在送经销商的维修厂维修时,维修厂竟在未告知他的情况下私自拆解发动机清除积碳。 消协经过详细调查并咨询多家大型4S店维修专家后认为,该进口车经销商侵害了《消法》赋予黄先生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问题。目前,该侵权案件还在进一步的协调当中。
消协有关人士指出,由于不少汽车经销商或维修厂漠视或者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导致汽车消费投诉越来越多。目前市场上汽车消费纠纷主要集中在售前和售后环节,虚假宣传、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事前不告知等是不少经营者惯用的手段。
■消费陷阱
陷阱一:误导消费
在汽车保养维修过程中,是否需要更换零配件,消费者一般是不懂的。据介绍,有经营者往往利用车主不懂汽车的特点对车主进行误导。比如汽车油路出现故障,车主往往担心爱车是否会留下“后遗症”,有些维修人员便趁机建议车主更换三元催化器等零配件,以达到赚钱的目的。而行家认为,类似油路故障的问题,一般经清洗油路后就可以解决,车主没有必要太担心车辆以后的使用问题。另外,还有一些车行维修人员则经常在车主的车辆还未到保养期时建议保养,然后趁机捏造问题,要求车主更换零配件。
陷阱二:以次充好
这个现象主要发生在维修环节。据称,汽车零配件在市场上有原厂件、附厂件之分,附厂件的质量不一定比原厂件质量差,但两者价格却相差几倍。有些经营者为赚取利润,拿附厂件冒充原厂件卖给消费者;更有甚者,拿不合格的假配件冒充合格配件销售。这不仅从消费者身上骗取了高额利润,还可能危害到消费者的驾车安全。
陷阱三:暗箱操作
在未告知车主或未经车主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拆解车辆的核心部件,如发动机、变速箱等。消协有关人士认为,这是一种完全漠视消费者“知情权”的行为。根据《消法》的规定,消费者有权知道所购买的商品和所接受服务真实信息的权利;经营者也有如实告知消费者真实情况的义务。
陷阱四:虚假宣传
据了解,经营者对汽车的虚假宣传情况也比较普遍。在一些汽车经销商提供的宣传资料上,往往写着车提速有多快,油耗有多低,有什么保护装置等等,但汽车有什么缺陷则绝对不说。而且汽车销售“只讲好的,不讲坏的”,甚至资料上标明有的装备,有些竟然没有安装。
陷阱五:保修内容含糊
目前,所有汽车的保修内容说明书上,对汽车的保修项目都没有明确注明。比如发动机积碳不在保修范围内,这一点很多汽车都没有注明,反而一些维修人员会把积碳归罪于油站的油品不行。再有,汽车厂家对汽车保修期的规定也很不明朗,例如10万公里保修,但这10万公里保修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保,什么条件下不能保,厂家的说明书上非常模糊。
陷阱六:价格不透明
维修行业还普遍存在着价格不透明的情况。据介绍,汽修行业可谓是鱼龙混杂,存在“脏、乱、差”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员工素质比较低,更换零配件通常不知道事先告诉车主;而收费价格方面也很乱,不透明不公开。
■应对措施
进厂维修先签协议
消协有关人士表示,目前的汽车行业没有对应的法律法规去规范,希望国家“汽车三包”能尽快出台,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同时,也呼吁汽车销售企业及汽车维修企业能尊重消费者,不断完善自身的服务和体制。
维修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则认为,对于消费者来说,首先要选择大型的车行或者正规的修理厂去维修车辆;其次在把车交给修理厂之前,双方可以先签订一个协议,并把需要维修的项目进行细化,车辆修好后进行逐项检查。据悉,维修行业协会目前正在起草一份能够供汽修企业通用的维修合同书,并制定一个统一的工时费用规定,让消费者能够明白消费。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