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身书卷气的贾新光没有想到,他一篇辞职说明的“博客”引来如此大的反应,他的“粉丝”和业内朋友纷纷留言、致电,对其表示支持。当然,对贾新光最关注的还是媒体圈。这与个人感情无关,重要的是贾新光是汽车行业里非常少有的乐于接受媒体采访,并且敢于说话的专家。
大约两年多前,记者从原先报道的医药保健品行业,调整为报道汽车行业。当时的一大苦恼就是,寻找专家型的采访对象。与之前记者接触的其他行业不同,汽车行业不缺少专家型的人物,但愿意公开站出来说话的人不多。如果涉及到一些对汽车厂商以及行业政策不利的话题,更是很难找到“开口”的专家。
贾新光是个例外。记得刚刚联系采访贾新光后,那一段时间几乎天天都要电话骚扰他。甚至经常是晚上下班后电话打到他家里采访,贾新光语速较慢,但每次都很耐心地详细解答。那年夏天,记者与他相约到其办公室拜访,在政府部门聚集的三里河周边一个小楼里,贾新光与其他两位同事挤在一个狭小的办公室里。
之后,本报对贾新光的采访频率有增无减,有时也能在活动现场见到他,偶尔也开玩笑。从内心对他一直是敬重的,因为直到现在,记者已经进入报道汽车行业两年多了,汽车行业这两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还没有遇到一位像贾新光这样没有“官架子”、敢于说话的专家。
贾新光的辞职“博客”公开后,记者曾与他通过两次电话,他一再强调,辞职就是想静下心来做些研究。
其实,在国内汽车行业如日中天的今天,应该说屁股坐在这个行业做研究的专家不在少数。贾新光也不见的就是水平最高的,问题在于,在汽车生产商等强大的社会、经济资源的背后,更多的专家没有勇气像贾新光这样没有顾忌地“乱讲话”。——贾的结果就是明证。
专家不出来揭穿谎言,因此厂商用来忽悠消费者的“伪概念”就大行其道,从“金九银十”、“实测油耗”到“汽车不属消费品”等等不一而足。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