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既是石油的“大本营”,也是著名的“火药桶”,历史上有名的战争就发生过多次。在每一次中东战争中,除了石油输出国受益之外,石油消费国中也有不少把压力变成动力的成功范例。譬如20世纪60年代爆发的西奈半岛之战,就是一个被誉为改变了世界汽车市场格局的经典话题,其中值得一提的有两点:一是在战事骤起油供吃紧的情况下,高油耗的美国汽车让“美国人吃尽了苦头”,而日本人却从美国人的教训中捕捉到低油耗车型的巨大商机,很快丰田和本田车就占领了大部分美国市场;二是被动的美国人没有气馁,经过痛定思痛,反而从日本人的成功经验中,找到了美国汽车工业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
中国汽车工业近年来一直在快速发展,却不是富油国家,相伴而生的石油需求压力因而也在与日俱增。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去年已经超过了2200万辆,势头却不见减缓,汽油和柴油的进口量只好逐年加大。中东局势的动荡,不仅会给我们带来供油能否保障的心理压力,一路上扬的国际油价所带动的国内油价攀升,还会给广大的中国消费者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社会的动荡。因此,中东局势的发展态势与我国同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容不得你我充耳不闻。然而,令人不安的是,在我所接触的业内人士中,对于动荡的中东不闻不问的人大有人在,有的人甚至搞不清黎以是谁,更不关心中东局势的动荡,会不会改变世界的秩序和人们的生活。
对于中东局势的漠不关心,实际上也是一种非理性行为。因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家成功企业的命运应该与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如果不知晓国际局势的走向,就不可能把企业带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不久前,美国《财富》杂志评选出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十大CEO,依据的标准共四条:一是看其离职多年后,企业是否还能兴旺发达;二是看其在技术与经营方面的创新能力,影响力是否超出了公司的范围;三是看其领导的公司能否渡过危机和推进改革;四是看其公司股票能否长期收益。四条的核心标准,就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只顾低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的做法,同样是一种受非理性思维支配的行为。
急剧动荡的中东局势,正在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丰富的联想,区别就在于是非理性臆断,还是理性的科学分析。应该说,凡是持有理性思维的人,都会看到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企业家也不例外。理性面对动荡的中东局势,不仅有助于加强“和平与发展”的共识,而且有助于我们透过中东复杂多变的政治迷雾,找出自身发展的不足。除此之外,中国汽车工业的有识之士,还应该通过理性而冷静的分析,从“世事如棋局局新”的中东变局中,找到新的主攻方向,才能从思想和心理上根除不必要的压力,从而放开手脚,闯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顺应世界潮流的自身发展之路。
目前,通过开发替代能源车型来摆脱中东动荡造成的石油压力,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新趋势。全球已有超过400万辆的液化石油气汽车、100多万辆天然气汽车和4万辆已经投入使用的电动汽车,与之相反的是传统油耗的比例下降。美国的轿车百公里耗油量,已经从13升下降到6至7升。德国大众新型轿车百公里油耗3升,创世界最低。欧洲小型轿车百公里油耗6.5升,与日本基本持平。我国的汽车油耗水平却居高不下,市场上深受消费者欢迎的桑塔纳( 报价; 图片)轿车,百公里油耗至今仍在10升左右,POLO的百公里油耗也在八九升之间。
最令人担忧的是汽车消费观念。大多数中国人至今仍把“大排量”轿车当做身份象征的首选。这种观念上的滞后,远比汽车制造水平的落后危害要大得多。若想改变这些不合理现状,除了政府的宏观引导和企业的超前设计之外,还有一个舆论导向的问题。当然,舆论导向的影响力再大,也要与国家政策的配套实施紧密挂钩,否则亦难以在消费者中达成共识。
理性地面对动荡的中东局势,还可以为我国替代能源车型的开发和商业化进程加速。尽管我国目前已经将天然气(包括压缩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甲醇、乙醇、氢气和电能等六种替代能源成功应用到汽车上,却规模有限,水平也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创新和发展的空间都很大,但无论是何种创新与发展,都离不开理性的创新思维,非理性行为显然不可取。 (责任编辑:李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