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火数日,黎以再燃战火。8月19日,以色列军队对黎东部巴勒贝克地区的一村庄发动袭击。黎以冲突不断,双方背后的支持者——美国与伊朗的角力也从未停息。
伊朗的态度依然比较强硬。8月20日,伊朗外交部发言人阿塞菲表示,要求伊朗在8月31日之前暂停铀浓缩活动的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是不可接受的。 22日,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表示将继续开发核能,同时伊朗拒绝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地下核设施进行核查。与此同时,伊朗还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举行陆、海、空三军大规模军事演习,20日成功试射了10枚新型地对地短程导弹,并计划试射反舰导弹。
伊朗核问题会否引发战争,现在还是未知数。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一旦战争爆发,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伊朗肯定会祭起“石油武器”。到那时,世界石油市场将遭受重创,油价将涨到100美元之上并非天方夜谭。
今年上半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47.3%,能源紧张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隐患,如果伊朗核问题不能和平解决,中国在伊朗境内一系列油气资源权益和炼油项目势必受到影响,同时,国际油价如果飙升,将会使国内油价受到影响。
如果国内油价攀升过快,会影响消费者购车计划,导致汽车需求下降。对这一问题,中国汽车业必须提起高度重视。
中东会否爆发更大规模战争
中东自二战之后,一直是持续“热战”的地区,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的冲突长期存在,民族、宗教、国际政治、地缘经济等诸多复杂因素共同作用。黎以冲突可以说是中东长期冲突的延续。
这次黎以冲突还包含新的因素。伊拉克战争后,美国打着反恐大旗,强力介入中东地区,导致阿拉伯世界对美国反对情绪日益强烈,更重要的是,伊朗核问题长期未能解决,可以说,黎以冲突的实质上是其背后支持者美国与伊朗的斗争。
美国借黎以冲突敲山震虎是蓄谋已久。据外电报道,在黎以7月12日爆发冲突之前,以色列政府早已拟定打击黎巴嫩真主党的行动计划,而美国政府也深度介入该计划。打击黎真主党,以色列可早日除去心头大患;美国则通过以色列经验来检验空袭方案的有效性。
伊朗核问题没有解决,中东总体局势未能出现导向和平方向,这就注定了黎以停火协议是脆弱的。在美国和以色列的目的没有彻底有效达成之前,战争的危险将一直存在。
“黎以冲突今年内解决不了,类似于8月19日以色列偷袭黎巴嫩真主党的事件还会发生,可能触动中东更大规模的战争。”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室主任赵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伊朗对于核问题的态度仍然比较强硬,没有放弃铀浓缩活动的迹象。美国政治学家、东方学专家贝尔南德·刘易斯教授在《华尔街日报》就此撰文预言:“世界站在新的世界大战的门槛上,战争将于8月22日在中东地区爆发。”22日正是伊朗承诺回复“六国方案”的时间。
国内专家则对此持比较保守的态度。自2003年伊朗核问题浮出水面以来,伊朗政府虽然在关键的铀浓缩问题上不会放弃自己的立场,但面对西方的制裁大棒,并没有采取硬碰硬的处理办法,因此伊朗政府很有可能采取“实质反对、表面周旋”的策略,再次拖延时间。
“伊朗近期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不大,虽然伊朗支持黎巴嫩,还搞军事演习,但对于战争还是很慎重的,因为伊朗要靠石油出口拉动经济,如果一旦石油出口切断,经济会很受影响,同理,美国也会比较慎重。”中国社科院第三世界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中国中东学会理事刘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石油危机阴影降临
国际石油价格节节走高,归根究底是由于供需不平衡。对于目前全球每天8500万桶的石油需求来说,全球石油供应量现在并不能满足这一需求,除了沙特阿拉伯在扩大石油供应外,伊朗、伊拉克、俄罗斯和委内瑞拉的供应量持平甚至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伊朗的“石油武器”显得格外有威胁性。伊朗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石油储量超过1320亿桶,每天的石油出口量约为2700万桶,而全球1/3的石油出口,需要通过它控制的霍尔木兹海峡。近几年,伊朗几乎将除美国以外的所有大国都拉进了伊朗油气合作市场,形成“捆绑利益”,这成为伊朗在核问题谈判上的一个重要筹码。
如果一旦战争爆发,伊朗有可能切断石油供应,并封闭霍尔木兹海峡,阻止海湾石油出口,那么国际油价很有可能从现在的70美元/桶猛增至90美元/桶。如果不考虑通胀因素,这一价格与1973年和1979年发生石油危机时的油价相当或更高。
如果一旦爆发战争,并且没有在短期内解决,石油危机的威胁是否会再次来临?
国内专家对此持有比较谨慎的态度。“中东不是短期内的矛盾,只要一紧张就会影响油价,但也不是油价惟一的影响因素。具体还要考虑伊朗断供的可能性、切断海峡的可能性等等。”刘明告诉记者。
“油价受影响会比较大,油价的趋势是上涨,今年油价将持续在70美元/桶左右,不过急速攀升的可能性不大。”赵英则这样认为。
油价今年是否会飞速上涨还不能确定,但上涨的趋势却比较明显,西方世界显然会因此受到打击,但不要忽视西方国家的石油存量。据统计,美国和国际能源署其他成员的应急库存总量为14.8亿桶,可以动用这部分石油储备;欧盟国家已经征收了高额燃油税,一旦油价猛涨,它们可能通过暂时降低或者取消燃油税来缓解外部冲击;俄罗斯作为石油生产大国,也可以凭借本国石油资源渡过难关。
受打击最严重的可能正是中国等石油进口依存度较高的国家。
中国能源紧缺成隐患
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环境,中国也一向主张和平,但我们还是要做好各种准备。如果伊朗地区一旦爆发战争,在能源方面,中国至少会受到两类损失。
一是国际油价因战争波动,提高中国原油进口的成本。
据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监测,今年上半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47.3%,比2005年提高4.4个百分点。2006年能源蓝皮书《中国能源发展报告》预计,中国在2010年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达到50%。
如果国际油价高涨,中国国内油价势必加快上涨的势头。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经济增速较快,对原油需求量巨大,但却没有国际石油贸易定价权,难以转嫁成本,因此受影响会比较大。
今年上半年,中国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同比上升0.8%,在能源消费增长速度过快的情况下,如果油价大幅上涨,将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二是长期影响,在未来中东局势将长期存在不安定因素的环境下,中国在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口如何保障从油源到运输线的安全。
“尤其是在伊朗境内的一系列油气资源权益和炼油项目,未来可能会遭受美伊冲突从外交层面走向战争阶段的风险,这恐怕才是未来中国石油进口的最大隐患。”安邦集团研究总部分析师韦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中国和伊朗之间在油气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合作,在伊朗有着重大的潜在战略利益,全年原油进口的13.6%来自伊朗。2004年10月,中国和伊朗在北京签署了伊朗亚达瓦兰油田开发项目备忘录,由中石化负责亚达瓦兰油田的未来开发计划;中国将在未来25年内,每年从伊朗购买1000万吨液化天然气,该协议总价值达1000亿美元。
在这种情况下,能源安全日益成为中国必须尽快解决的重要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政府已经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正在逐步建立能源战略体系。
政府一方面在加强石油进口多元化,除了伊朗之外,沙特、也门、委内瑞拉、苏丹、中亚等地到处都有中国的油气来源,而且正在沿着石油路线图加紧外交攻势,另一方面,政府也在加快石油战略储备和开发新能源的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还应进一步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重新廓清国家行政力量和国有垄断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位置,确定新的石油工业秩序。
中国汽车业须密切关注
政府目前对能源紧缺密切关注,但汽车业对此关注却远远不够,很多业内人士认为中东地区形势与汽车业关系不大,实际上远非如此。
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曾经让西方世界惊魂十年,以1973年石油危机为例,中东产油国禁运、减产、提价政策,使得国际油价在短短几个月内狂涨4倍。根据美国汽车协会的记录,当时西方国家加油站竟然有20%在危机期间整整一周没有燃料供应,其他加油站里,司机们也被迫排队等候 2到3个小时。
这次石油危机还造成西方国家大面积经济衰退,汽车、钢铁、纺织三大工业陷入停顿,美国等主要工业国遭受了1.2万亿美元的损失。由于各种工业产品平均制造成本的8%~10%来自能源,因此油价上涨造成通货膨胀。到1982年底,美国、欧洲有3500万人失业,占有劳动能力人口的11%。60年代世界贸易年增长率为10%,到70年代末期只有5%,1981年国际贸易实际上下降了。
此外,石油危机改变了欧美汽车工业格局。美国本土生产的大排量汽车卖不出去,短期内无法生产便宜的小排量轿车,日本的小型轿车乘虚而入,迅速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出口国,1980年取代美国登上了世界汽车第一生产大国的宝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石油危机的阴影再次出现,对于中国影响相当大,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政府和各行业都应密切关注,和能源密切相关的汽车业尤其要高度重视。
汽车企业高层应密切关注中东局势发展,对油价的上涨幅度和汽车需求的变化,尽早做出反应,及时调整产销计划,同时还应做好长远打算,加大开放步伐,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有能力的企业应在新能源应用的自主研发方面,投入更多精力,为中国汽车业摆脱对石油能源的过分依赖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李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