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石油价格正在有恃无恐地继续攀高。
今年,国际油价延续了2003年以来持续上扬的运行态势。1月份,国际油价高开高走,4月份以来基本稳定在每桶70美元左右的水平。上半年,美国纽约市场轻质原油期货平均价格为每桶67.1美元,较去年同期上升15.5美元,涨幅达30%。
近一个月以来,黎以冲突更是让各国都绷紧了敏感的神经,充斥在世界各大报端的相关新闻及评论都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对世界能源安全的担忧,甚至有人预测,“第四次石油危机即将到来”,“原油价格突破100美元为期不远”。
姑且不论预测是否会成为现实,但油价短期内不会下降却是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观点。我国是石油进口大国,今年上半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47%,国际油价的走势必然会影响国内油价的涨跌,也必然会对以石油为血液的汽车工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动荡局势让油价扑朔迷离
作为全球石油大动脉,中东地区的风吹草动都能轻易影响国际油价走向。
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最新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年底,中东的证实原油储量已增加到7427亿桶,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62%。目前,该地区的原油产量占全球产量的35%,出口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其中,伊朗是世界第四大石油出口国,出口量占全球石油贸易量的8%,且全球1/3的石油出口都需要通过其控制的霍尔木兹海峡。
乱象纷呈的中东局势再次被黎以冲突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中外评论家称,黎以冲突表面上是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间的争斗,其实骨子里是“美国与伊朗的较量”,是对丰富的能源资源的控制及反控制。
8月22日是伊朗承诺就核问题答复六国方案的最后期限,由此造成的紧张气氛再次引发了国际油价的大幅上涨。8月21日,纽约商品交易所9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每桶比前一个交易日上涨1.31美元,收于72.45美元;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10月份交货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每桶上涨1.08美元,收于73.38美元。
焦点都集中在伊朗的态度上。假如黎以冲突没有扩大化,伊朗仍停留在从政治和外交上支持黎巴嫩的程度,那么国际上那些耸人听闻的担忧就只是杞人忧天;可一旦冲突扩大化,伊朗因核问题遭到经济封锁的制裁后,势必会切断霍尔木兹海峡的石油输出通道,国际油价可能会因此而达到超出所有人预料的高度,甚至引发“第四次石油危机”。
与国外评论家的大胆预测不同的是,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对此问题的态度仍然比较谨慎。中国社科院第三世界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中东学会理事刘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美国对伊朗核问题叫嚣得厉害,伊朗的态度也比较坚决,但真要动手,双方都会很谨慎,而且伊朗还需要靠石油出口来拉动国内经济,因此不会轻易切断供应链。据此她判断,黎以冲突并不会引发“第四次石油危机”,油价上涨的幅度及其对经济造成的影响都不会到达之前三次石油危机的程度。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室主任赵英则认为,中东是二战后持续热战的一个地区,黎以战争只是中东问题的一个延续,短期内无法解决,而且有可能触动大规模的战争,但油价也不会迅速上升,而是会围绕70美元波动。
“油价主要还是由供需来决定,除了黎以冲突,BP等大公司对油价的影响也很大。”赵英表示。
中国抗风险能力遇考验
目前伊朗局势尚不明晰,油价究竟会涨到何种程度,没有人能拍着胸脯保证。更何况,除伊朗局势外,产油国政府加强石油资源控制等地缘政治风险、美国石油商业库存及自然灾害造成的产量下降等因素都在影响着国际油市。
“欧美国家经历过三次石油危机,因此他们非常注重构筑自己的能源安全储备,现在他们抵御石油危机的能力比起之前几次都强很多。”美国特拉华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张熙霖对记者说。
目前,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也开始提速。记者了解到,继去年16台储油罐建成并具备投用条件后,本月底浙江镇海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剩余的36台储油罐将全部建成,10月份交付使用,但这些储油罐目前都尚未开始储油。由于起步时间晚,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情况仍不乐观,以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石油公司为主进行的商用储备,离储备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国际能源署建议中国储备超过120天的石油量,这也是一场战争基本的持续时间。资料显示,美国的石油战略储备能力可达158天,日本达161天,德国达127天,韩国达109天,而中国仅达21.6天。
对中国这样一个石油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国家而言,空虚的储备量意味着危险系数的增大。一旦世界原油供需链中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中国经济将遭受巨大的冲击,而且这个伤害会大于市场经验丰富且准备充足的发达国家。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不仅单位GDP能耗高于发达国家,而且受能源危机冲击最强的制造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也高于发达国家,因此在高油价时代抵御风险的能力仍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不小的差距。目前,中国刚刚步入汽车社会,也是世界上最有潜力的汽车市场之一,但是一场石油危机足以让整个汽车工业陷入萧条。此外,中国经济依赖国际市场,能源危机造成的世界经济衰退还将使中国遭受另一轮的冲击。
应积极构建能源安全体系
从短期来看,欲应对高油价和有可能爆发的石油危机,中国可以采取增加石油商业储备和扩大石油供应源的应急措施。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政府负担的战略石油储备只是国家石油储备体系的一种,民间商业储备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储备库”。但是目前中国政府石油储备刚刚起步,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最切实可行的应急办法就是加大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国有石油商的商业储备量。
多年来,中国石油的进口来源地主要集中在政局不稳、冲突不断的中东和非洲。加强国家的“石油外交”,改善与各产油国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保证在各种突发情况下也能有足够多的产油国愿意以合理的价格把油卖给中国。
从中期来看,我国还应加强战略石油储备能力,同时继续推行强制性的商业储备制度。目前,财政部已经着手研究石油储备体制和财政负担机制了。事实上,这种非单一国家财政力量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的做法在国际上已有先行者了,日本的石油战略储备就是以国家储备为主,政府系统的“石油公团”也必须承担起国家石油储备的责任。
成品油的定价机制改革也势在必行。目前我国油价存在“倒挂”现象,原油进口价是60美元,但经过加工后的成品油售价仅为43美元。中国油价不与国际接轨最大的弊端就是导致炼油厂严重亏损,而且油价无法正确地反映市场,不利于对市场消费进行调节。
从长远来看,政府还应引导全社会的节约意识,鼓励发展新能源技术,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
降耗、节约作为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但是要落实还必须靠法制。“在美国,小汽车耗油量超过27.5mpg(约为8.55L/100km)就会被禁止上市销售。”张熙霖向记者介绍说。而在中国,由于没有严格的行业标准限制,高油耗的车也照样能大行其道。
张熙霖认为,在替代能源的开发和推广方面,中国政府仍然没有做到位。虽然柴油车的发动机技术已经比较完善了,但是没有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柴油油品质量仍然达不到要求;虽然混合动力车已经在中国量产了,但是推广的速度很慢,而美国在本国推广混合动力技术时,对于每个购买混合动力车的消费者都会给予5000美元的信贷支持。 (责任编辑:李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