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公布的407款轿车实测油耗与厂商宣传油耗相差甚远的事实,车主朱先生并不感到意外。自家这款3.0排量的车,当初买的时候经销商说是百公里油耗9.8升,但实际使用却是百公里13升,如果开空调15升都不止。“这就是理论油耗与实际油耗的差距。”朱先生认为这已是买车人必备的“基本知识”。
但消费者见怪不怪却不代表官方态度。日前记者从中国汽车技术中心了解到,国家正准备出台一个测试汽车油耗的统一标准,并且强制车企标识。务必要让消费者真正做到明白消费。
处境尴尬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轿车产品燃油消耗量(油耗)公告”显示:被检测车型公布的油耗全部偏低,有的甚至误差达3.4L。对此厂家的解释,他们提供的只是“理论油耗”,即是在60公里或者90公里等速下取得的最低油耗,与消费者实际使用时油耗不是一回事。
但发改委已委托中国汽车技术中心酝酿出台新的汽车油耗标识制度。
“公告和标识都是一种油耗公示的方式,而标识是最核心的。”参与油耗标识标准制订的中国汽车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金约夫说,今后汽车制造商或销售商在销售车辆时,车窗上必须贴实测油耗标识,以供消费者了解详细信息。
据了解,目前油耗测试的试验方法是依据我国2003年制订的国家标准,与欧洲标准相一致。但由于其不属于强制性的检测,因此厂家仍在向消费者展示自己的“理论油耗”。
其实,国外的很多汽车制造商都是针对不同地区市场采用不同的工况系统进行检测,并对汽车分别进行匹配,其同一型号的车最后匹配完成后油耗差别会很大。而在中国没有工况循环模拟系统的情况下,采用国外的工况匹配检测的车其油耗就会与实际差距很大。
“要制订出适合中国工况的油耗测试标准并非易事,”金约夫表示,现在我们急需建立起自己的工况循环模拟系统,但至少需要几千万元资金,国家最近没有拨资金来建这一系统的计划,而让企业出钱他们更是唯恐避之不及,这将直接导致中国工况下的汽车油耗评价体系缺失。为此,金约夫说,他们最近准备成立个工作组,进一步向企业征求意见。
无人喝彩
上海科尔尼企业咨询公司董事副经理孙健认为,在油价攀升,消费者对车型油耗越来越敏感的前提下,同一类型车,油耗偏低的一定会更受消费者青睐。而另一方面,油耗强制标识也将督促厂家不断进行技术提升,生产低能耗的产品。
但企业对此却并不认同,“如果强制公示,就是要各个厂家都脱掉‘皇帝的新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奇瑞汽车公司技术部门一位人士说,多年来消费者已经接受了理论油耗概念,这样有必要吗?北京地区一家东风雪铁龙的经销商也认为,决定消费者购买的因素最重要的还是品牌口碑。例如,喜欢德系车的人,即使油耗有偏差,也不会很在意。
企业的漠不关心,消费者的见怪不怪,让标准制定有些不尴不尬。而从执行层面看,强制标识同样面临后顾之忧。据记者了解,强制标识制度出台后,虽然国家将强制公示内容,并要求厂家使用统一检测方法,但测试过程却是由企业自己控制。“我们不认为政府认证机构应该承担数据不实的责任。”金约夫表示,他们只是负责出标准,但对最终结果不具有公证义务。如果企业标识的油耗数据与真实数据有很大出入,消费者可起诉厂家。例如在美国如果消费者觉得被欺骗而起诉厂商,胜诉者可以得到10倍以上的赔偿。
但如此一来,又将矛盾转还给消费者和企业,即企业检测,消费者监督。如果为了检测车辆油耗,而必须负担起诉检测车辆和检测相关费用的话,消费者心里明白消费代价似乎太大。“对于将来油耗标识是否进行认证我们还在考虑,但标准制定出台至少还需要一年时间。”金约夫说。这样看来,这场当事三方无契合利益点的棋局似乎很难有胜出者。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