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日本专家眼中的中国汽车产业:
看好中国的微型车市场
这位专家认为,现在中国所说的“产能过剩”,主要还谈的是总装生产线规模“过剩”,而汽车零部件、相关工业等方面的发展并不平衡,这种产业结构上的均衡更应该重视
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受到国外相关人士的关注。
一位曾经被派驻中国工作多年、回国后一直关注中国汽车的日本专家与《第一财经日报》一直保持联系。不久前,这位专家来华,与本报记者进行了长谈。由于种种原因,该专家不愿意透露姓名,但这并不妨碍对其观点的阐述。
关注中国汽车产业政策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产能是否过剩?这位日本专家认为,汽车产能是否过剩,还是要由市场来回答,似乎不应该一概而论。
同时,这位专家认为,现在中国所说的“产能过剩”,主要还谈的是总装生产线规模“过剩”,而汽车零部件、相关工业等方面的发展并不平衡,这种产业结构上的均衡更应该重视。
另外,他也认为,扩充产能并不一定都是“推倒重来”,也可以对原有设施进行改造。他说,日本几家企业在日本的生产线,还有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立的,一直在生产最畅销的汽车。
同时,他也存在着这样的疑惑: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一些合资企业依然不断建设新的生产线,这会不会引起政府的不满和社会各界的不理解?市场能不能够容纳?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品牌的发展,日本专家有这样的疑虑:国家倡导自主品牌,民间甚至还有一些强烈的言论,这会不会影响中国汽车合资企业的发展?
对于前段时间,就中国政府《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在欧盟与中国之间的争论。专家认为,其实人们都能够理解中国政府出台这一办法的初衷,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想要真正发展汽车工业,无论如何都不能建立在进口组装的基础上。当然,某些豪华车企业的确有自己的难处,但也的确些操之过急。
最有潜力和希望的是丰田
这位日本专家认为,截至目前,在来华开展业务的日本企业当中,一直表现出色的本田面临新的考验;最有潜力和希望的还是丰田,而铃木的现在和未来也很重要。
该专家认为,本田的发展也许会受制于规模方面。目前本田有两个合资伙伴——广汽和东风,但车型有限。如轿车方面,广州只有雅阁、飞度两个基本车型,而东风本田只有思域一个基本车型,即使各自再建设更大规模的生产线,市场意义并不很大,而两家企业只能算“中小企业”。这样的发展前景并不明朗,应该适时做出调整。比如,可不可能在遵守中国政府有关规定的基础上,成立由本田出资50%,东风和广州各占25%的一个合资企业。否则,整个本田公司在中国的前景并不乐观。
另外,从产品销售形态来说,本田最早将4S店的销售模式引入到中国来,但是现在看来,有些本田4S店的设计或布置有些过时了,应该与时俱进。
同样,丰田在中国也有两个合作伙伴——一汽和广州。与一汽的合作,丰田已经投入很多车型,如皇冠、锐志、花冠、威驰,以及几款越野车,只要双方能够很好地合作,顺势发展就可以了;而丰田与广汽的合作,丰田凯美瑞来势较猛,在此车型之外,很可能将“大霸王”MPV这类的产品引进,相信以丰田的营销能力,它的销量还能够比现在的GL8或奥德赛要大一些。
但是,专家认为丰田在广州的发展思路似乎也有不清晰的地方,比如,当年在天津发展汽车零部件是一种“无奈”;而在广州的发展,为什么要从几个发动机零部件开始?
在谈到铃木公司时,这位专家认为,由于燃油价格上涨等原因,微型车和小型车在中国将受到重视。因此,作为全球小型车的“老大”——铃木在中国应该有所作为,尽管其前段时间的中国业务并不尽如人意。
中国汽车保有量很快就会达到1亿辆的规模
该专家比较看好中国的微型车市场,但关键是一定要有针对性地重新开发。因为现有的微型车产品大都源自多年以前的日本车型,在行驶里程、整车寿命等方面,由于设计思路不同,并不能够很好地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还应该更适合中国的道路状况、使用习惯等。
在汽车企业层面,这位专家认为,作为国有企业,受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某些大的汽车集团在产品自主开发等方面显得迟缓,或者不得要领。由于中国的汽车集团大都历史悠久、负担较重,所以,思路的转化非常重要。
对于中国汽车保有量的未来走势,专家认为,在现有3500万辆的基础上,每年的有效增长将达到700万辆,很快就会达到1亿辆的规模。为此,他特别谈到统计数据的主要性。专家认为,中国汽车上牌登记数据、保有量数据等应该透明,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比如,汽车保有量的多少,对城市的道路规划、停车场建设、房地产项目,甚至城市总体规划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至于日本社会对中国和汽车产业怎么看?专家认为,日本普遍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关注不够,往往只注意到一些日本企业在中国有什么样的投资行为?在中国占有多大的市场份额?以及合资企业是否盈利等。同时,在未来的发展上,有人认为印度会超过中国,而日本的一些企业如铃木等在印度的发展也很成功。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