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王先生想买辆车,问他想买什么车?他说日本车。问他为什么不选择德国车?他说,“日本车价格便宜啊,而且配置也不错,特别是还省油”。
目前在国内已经建立轿车合资企业的外国品牌大体上分为欧、美、日、韩几大阵营。 细心的人如果把已经上市的同级别、同排量、同配置的车型价格作个比较就会发现,欧洲车的价格的确要比后几个阵营的价格略高一些,特别是德国车的价格最高。对此,德国大众方面并不避讳,公开承认“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中国市场上出售的大众品牌产品要比其他品牌的价格高5%”。
但似乎日本车的配置更受中国市场的欢迎。陈先生就很得意地对人说他的那辆某日本品牌的车有“X碟DVD、卫星导航、座椅电加热、倒车雷达……”,言语中透出十分的满足。正是日本车这些让人“一目了然”的配置,吸引了像王先生和陈先生一样刚刚开始认识汽车的中国消费者,而日本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也随伴着这种认识逐年上升。
但是,作为消费者,在看到有形的价格与配置的时候,还应该再看看什么?
“无形”中的价值有多少
一辆车的配置是有形的,因为它看得见摸得着,而一辆真正有“价值”的车,往往有些东西是你看不见的,因为它只在最需要的时候“暗地里”保护你。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包括安全配置、制造工艺、材料选择……
汽车是一种带着人四处跑的交通工具,既然是活动的工具,就存在制造危险的机会。因此,作为汽车发源地的欧洲汽车制造业在潜心开发一款汽车的造型时,更关注汽车的安全。现在被很多中国消费者所熟悉的ABS、EBD、DSC之类名词,都与汽车的主动或被动安全有关,至于那些“空腔灌腊”、“12年防锈”等技术,更是“无形中的无形”。所有这些隐藏于“无形”之中的“配置”,构成了一辆汽车产品的品质与品牌价值。
拿已经上市的VOLVO
S40来说,抛开其品牌哲学、安全测试标准等不说,单看其所采用的材料,据其技术专家介绍,考虑到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区气候差异甚大,所以在中国生产的S40在制作材料上特别把整体强度与对抗各种应力的要求考量在内。同时,为了应对风吹日晒雨淋等不同气候,VOLVO专门针对S40提供了最佳的镀锌材质高张力钢板,并进行了超长电泳磷酸盐处理和铝质制动与燃料油管,保证了可长达15年的抗锈蚀能力。
与VOLVO S40有异曲同工之处的还有一汽-大众生产的速腾轿车。上市之初,速腾的技术专家也曾专门介绍过大众的“无形技术”——那是大众在中国生产了近20年轿车之后首次详细披露这些技术。
如果你是“六价铬”患者
据调查,全世界大约有5%的人会患有一种叫“六价铬”的手部湿疹,而这种“六价铬”恰好是制造汽车方向盘的一种材料。虽然这种患者在人群中只占极少数,但如果你恰好是其中一员时,你将无法再开车,因为只要你接触方向盘5分钟,你的手部就会开始红肿并发痒。为了让这部分人也能开上车,VOLVO的设计师们开发了一种完全不使用“六价铬”的方向盘。当然,它的价格可能会比使用“六价铬”的方向盘贵一些。关于方向盘,自然会让人想起不久前曾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掉渣事件”,不知那种方向盘用的是什么材料。
汽车舱内的空气质量曾引起过好几起官司。前两年曾有消费者起诉因驾驶某品牌汽车而导致并发癌症,前不久又有消费者企图告某品牌汽车驾驶舱内甲醛气味过浓导致发病。一位记者曾采访过海南一家汽车试验场,据他说因为签订了保密协议,所以“不能披露没有通过试验的产品姓名,只能说出‘英雄好汉’名字。”
他在文章中说,“市场上很多企业不断高声宣传着自己产品的配置如何、价格如何便宜,而海南试验场的阳光不问这些,只是不断地照射汽车的材料。由于这里的阳光强度强,气温高,空气中含水量大,而且含有一定的盐分,因此,汽车生产中无论哪里有偷手,一概将暴露在万泉河畔的阳光下……如A产品在经过半年的阳光照射后,车内排放出大量有毒物质,并在玻璃上产生结晶。技术人员采样分析后发现,其中含有6种苯系物。D产品的座椅内析出大量有毒物质,一眼望去如同全车都霉变了。如果不经过这里的阳光检验,有害物质将隐蔽着毒害消费者……还有一些产品使用的非金属覆盖件没有用好材料,在阳光下变形、老化。在现场你可以看到,有的橡胶件已经因为变形而脱离了原来装配的位置,有的原来同一颜色的产品被晒成了几种颜色。如果不经过这里的检验,这些损失都将由消费者承担……在海南有一个新兴产业,叫做‘汽车装甲’,就是给新车增加保护装置,如给车底喷涂防护层,给避振系统加防护罩等。而接受这种‘汽车装甲’服务的,主要是日韩产品。为什么?答案在海南试车场可以找到。”相信这位记者所言决非虚构,作为记者来说,能看到这种场面的尚在少数,更何况广大消费者。
欧洲人向来认为健康的车内环境也是一种环保,VOLVO的设计师们甚至把花粉过滤系统列为标准配备,并配置了最先进的“IAQS室内空气质量系统”,搭配活性炭微粒过滤器,可以有效清除车室内的杂质与异味,让车室内的空气更洁净。同时为了不使车舱内部的环境对人体产生危害,特意在生产过程中大量减少PVC材质的使用,内装的皮革也完全不用铬制作,就连座椅上原来的海绵或泡沫塑料也改成用大豆制造的材料。
有权威医学机构调查显示,10%的女性会对镍产生过敏,于是VOLVO的车体表面饰件的处理也不再使用镍,而是大量采用通过Oko
Tex安全认证(一种国际纺织品标准)的纺织品,据说这种纺织品的价格要比普通纺织品贵5倍以上。另外,出于环境保护的考虑,VOLVO不仅在制造过程中讲究环保,在车辆的零配件方面也大量采用了环保材质,比如轮圈上那个小小的平衡块,一般的车上用的都是铅块,但VOLVO就不用,而且全车超过85%重量的材质可以回收再利用。
“买车”“卖车”时见分晓
汽车媒体一直热衷于讨论新车价格,似乎价格成了“不是生存,就是灭亡”的头等大事。但是,媒体似乎又不太关心二手车价格,所以当一汽-大众大谈特谈“12年防锈”技术时,就有一种观点认为“一辆新车我最多开4年,不需要它防锈12年”。其实,持此观念的人当他要卖这辆车时就会发现,事情并不是那样简单。张女士有一辆1999年的捷达王,去年一汽-大众推出“捷达伙伴”时,其新车售价只有7万多元,但张女士的车仍然卖了5.5万元,而刘先生一辆开了不到两年的美国某合资产品只卖了原车价格的三分之一。
关于品质,有必要再一次引用那位记者的采访(至今为止只有他一人采访过这家试验场):我国的强化道路实验规范是3万公里,而德系车要跑12万公里。就算是3万公里的强化道路试验,有的产品只跑2万多公里车身就断裂了,3000多公里车内就已经满是灰尘了。车轮回正试验就是在车速60公里时和120公里时猛然给方向盘一个外力,看方向盘自动回正的性能如何,据这里的技术人员介绍,有的产品在做试验的时候干脆在车外侧加上轮胎,以防翻车。
通过乘用车强化腐蚀试验,能够彻底了解厂家为消费者做了多少工作。被测试车辆首先要跟随在一辆越野车后面,在砂石路上行驶,任由飞溅起的石子击打被测车辆的油漆,再让被测车辆自己行驶。经过表面破坏后的车辆要开进强化腐蚀实验室,将温度升高到+50度,保持2小时;然后下降到-20度,保持2小时;再上升到+5度,保持2小时;再下降到-20度,保持2小时。经过如此的温度变化后,空气中的水分可以进入车辆所有的空隙和空腔中,然后再进行模拟试验。要耐受住如此严酷的考验,除非使用镀锌板,并采用空腔灌蜡技术。使用冷轧板的车身很快被腐蚀,没有采用空腔灌蜡的车,将从空腔内部向外腐蚀,车身强度将在不知不觉中下降。底盘如果没有足够的防震胶,飞溅的石子同样会打破油漆,底盘悄悄开始腐蚀。在这里,相当多的产品无法盖到“合格”章。
关于汽车设计理念,在汽车圈内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10年后,面对一个坏了的零部件,德国人会问——它为什么坏了。而日本人要问的是——它为什么没坏?这就是两种设计理念最大的不同——德国人追求的是长远质量保证,而日本人追求的则是更好的性价比。设计理念往往决定一个产品的品质,一位二手车高级评估师认为,那种“无形”的东西才是衡量一辆二手车品质最重要的依据,而不是你后来装上去的“原装CD”、电动门窗、皮革座椅之类的“豪华配置”,甚至也不是大家都有的ABS、气囊气帘之类的“大路货”。
一直有个流行的说法:奔驰在德国是被用来做出租车使用的,原因就在于出租司机喜欢它“能跑上20年”,发动机不行了换一个,能“再跑20年”。现在有几家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包括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敢这样说?又有谁敢说自己的新旧车价差合理?消费者能做的也不过是擦亮自己的眼睛,小心翼翼地防备上当受骗而已。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