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三:目前无标准情况下该如何监管
主持人梁洪:我们刚刚说了现在没有一个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没有办法约束厂家吗?
贾新光:其实我觉得还是有标准的,关于化工品,关于甲醛、三苯都是有标准的,还有塑料的有害物质含量,胶、涂料都有标准,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污染,就是因为进的东西不合格,这是需要质量监督部门负起责任来。 现在直接说室内空气污染现在没有标准,但是你用的材料是有标准的。
主持人梁洪:但是我真的怀疑会有什么样的监督部门第三方去客观地检测这个事情。
贾新光:在药物方面,国家给出一个市场准入标准之后,应该建立一个第三方检测、监督机构。现在实际上已经有一些组织在做这个事,但是要赋予这些组织法律地位,这些组织做出来的调查和试验能不能作为法律证据,这是一个问题。
现在对汽车生产也是,只要是发了公告,递交了最初的试验报告,那么后面就可以放开生产了。但后面还有一个一致性检测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还有国家有关部门每年组织一次全国性的汽车质量大检查,现在已经没有了,实际上这也应该是质量监督部门的事。
主持人梁洪:这么重要的一个问题,现在成了一个真空地带了。
贾新光:是啊,这是一个真空地带,没有人负责,因为发改委不可能管这么细,发改委主要管的就是车辆的整体是不是合格;环保局管冒出来的那股烟,里面这一块不环保,就没人管了。
马麟:我前两天正好碰到了环保总局的一个处长,他不是负责这个业务,但是他说了一句话:从跟上控制一些材料,因为想要把车内空气的有害物质限制在一个标准之内,这个是不可能的,你就限制材料就可以了。
贾新光:这句话就是非常高明的太极拳。
马麟:所以从根上不应该测这个值,应该限制不准用有害的材料。
主持人梁洪:谁限制和监督?
马麟:这个标准是04年开始弄,05年在两会期间作为环保总局作为工作成绩提出来的,就是说我们现在把这个叫做《车内空气污染浓度及限制方法》作为一个草案提出来的,现在已经2006年了,现在能不能把这个动作推出来,还是按照一个重新的标准来弄有很大的悬念。就是这样一个情况。
主持人梁洪:这个标准在制定当中迟迟不能出台,就跟三包一样。
马麟:内部也有很多的争议和分歧在里面。
郝庆丰:但是我觉得这个比三包还难出来,因为车内的标准根本就没有,所以说谁来负责?就没有人管了。第二个从原材料和零配件这是很好的方法,谁来监督?环保局不能要求工厂,进来的每一个方向盘和塑料件都要检测,不检测不准用,你没有这个执法权。所以我们觉得第一,国家的权威部门要出台标准,第二,要让厂家自律,但是这个是很难的。他有大量投入的,比如说所有的塑料件进厂的时候专门检测,像福特有4万人专门做这个塑料件的检测。
主持人梁洪:而且这个塑料件的价钱差异太大了,有10元的,有100元的,你要哪个?
郝庆丰:所以我觉得这个政策的出台很难。
马麟:所以我们应该呼吁一下,我们之前做了检测,我们检测了1000辆车,但是没有几辆合格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公布出来。
主持人梁洪:我们刚才说的94%都不合格,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它公布出来?这个好像也是一个方式。
郝庆丰:这个公布出来也不是公正和客观的,因为只是检测了几辆车,如果说大批量的检测了公布还可以。
主持人梁洪:对于厂家来说是成千上百中的某一辆,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可能是很重要的。
郝庆丰:我讲的是遇到刚才讲的几个案例,在现阶段消费者遇到这个问题,真的是打掉牙往肚子里咽,因为没有标准,说不清楚这个牙是怎么掉的。
贾新光:这个涉及到马麟一开始说到的问题,就是在什么条件下检测。比如说像环保排放检测,要求是在实验室里面静放一晚上,第二天再做检测,所以先得设定检测的条件。这个检测的条件之争,其实也是好解决的,只要设定一个就可以了,实际上现在是用这个拖延。现在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谁来监督立法,什么时候把立法做完了才可以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马麟:在空气标准迟迟不能出来的情况之下,环保总局有一个非法规和非标准的东西,就是先测一下车内的甲醛等等污染物的标准,但是是非正式的,这个会向社会公布,不过这个是厂商自愿的。
贾新光:就像前些日子发改委测定实际油耗,但是这个不是真正的测定,那么那个引起的反响也很大。所以这个也是一样,我们不说标准,我们就说含量就可以了,不管你是超标还是不超标,我说含量就可以了。这个一比就知道哪个多,哪个少了。
马麟:这个跟油耗的有相关性,油耗那个是厂商自己报的。
主持人梁洪:好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的《星期三会客室》就到这里,下周三再见!
(责任编辑:晏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