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晚8点15分开始,西直门北立交新梁开始铺油。周民/摄)
昨天(9月10日)下午18点,随着西直门北立交桥内环通道桥新梁准点平移就位,整个换梁工程的核心环节宣告完成,晚8点15分,新梁开始铺设沥青。今天清晨,西直门北立交桥内环通道桥将按计划6点通车。
(左:换梁前的桥面;右:换梁后的桥面)
■工程回放
22分钟通过平移首个节点
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总院顾问、桥梁专家组组长罗玲介绍,平移过程的关键是新桥梁进入老桥滑道,“因为老桥滑道还没有承受过新桥梁,新桥梁上去后,可能对地面产生沉降。”为此,专家组5名专家全部守候在现场,以便发生意外时紧急商量对策。
昨天凌晨1点38分,新桥梁到达老桥滑道的第一个节点,该节点长约50厘米。直到凌晨2点,新桥梁才通过该节点。随后,工作人员用精密水准仪对滑道进行测量,确定是否有沉降。专家介绍,如果沉降超过14毫米,就需要加千斤顶支撑。但测量结果表明,沉降在此范围之内。5位一直站立着的专家回到座位上,“后面的基本可以放心了!”
提前两小时平移就位
新梁的平移从昨天凌晨零点左右开始,平移过程中,新梁以“每5分钟40厘米,每5分钟一歇”的速度不断前进。市公联公司总工程师丁建平透露,新梁平移的实际距离约为27米,昨天8点左右新梁就平移到位,比计划时间提前了2小时左右。平移到位后,新梁距离桥台的距离约为40厘米。
罗玲分析说,提前完成平移与此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有关。她介绍,桥体通过滑道水平推进时,除极容易引起桥体左右偏移外,地面沉降导致的滑道局部下沉也可能使桥体上下抖动,针对两种可能发生的偏差,具体施工时工作人员加固了滑道地基,最终使得整个平移进程基本未出现上下抖动情况,左右偏移出现的些许误差也都在允许范围之内。
竖向就位如同玩跷跷板
昨天下午1点30分,桥体竖向就位开始。竖向就位通过调节滑道支撑钢架下的液压千斤顶的高度进行。
“我们的方案是先将西侧滑道降低几厘米,之后再降低东侧滑道,如此反复最终让新桥落位。”特希达科技公司总工杨燊林说。新梁新落的轨迹就像小朋友在玩跷跷板。
17点40分,新桥体滑轨下支撑用的铁片全部被撤出,桥体依靠10个千斤顶的作用在缓缓下降。18点整,现场总指挥市公联公司总经理贾维宣布,新桥的竖向定位顺利完成。
晚8点15分,新梁开始铺设沥青,现场有数台碾压机在新梁上不停地来回碾压。据现场施工负责人介绍,由于整体进度有所提前,原计划在施工通车后进行的铺设伸缩缝(防止路面出现热胀冷缩)工作也提前进行,今天凌晨6点,新桥面将按计划通车放行。
■施工难点
拆滑轨支墩“透支”3小时
昨天早上8点半,丁建平、杨燊林、包琪玮等人在现场开了一个简短的碰头会,他们分别是施工现场总指挥、负责桥梁平移落位的特希达科技公司总工程师以及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经过简短的商议,他们初步确定新梁开始竖向就位的时间是上午10点。但新梁开始落位直到下午1点半才开始,中间的5个半小时里,施工人员一直在拆除新梁和滑轨支墩之间的联系。市政一公司项目经理张全忠介绍,支撑新梁的滑轨支墩有大量的螺丝和钢片需要拆除,而且全部手工完成,本身工作量就很大,只是实际花费的时间比他们计划的要多出了3个多小时。
特希达科技公司总工杨燊林说,竖向就位工作由特希达和市政一公司两部分工人组成,由于之前两部分工人没有配合工作过,磨合工作进行时间比较长。还有竖向就位时,撤出支墩内铁板的工作完全需要工人手工作业,施工作业面小,工作强度大,这都给施工制造了小麻烦。市交通委副主任周正宇表示,从平移到竖向就位耽误的时间比较长主要因为临时采用了双保险的办法,因为担心滑轨在移动过程中会发生一些偏移,有关部门在调试过程中有关部门增加了3个监测点,此外在焊接上又使用了一些新工艺,导致最终落位比原计划多出了3个多小时。
■工艺揭秘
桥缝内铺设防水设施
桥体水平推进完工后,工程人员将马上开解新梁和滑轨支墩之间的联系,使新梁改由千斤顶支撑,为新桥梁的竖向落梁做准备。昨天上午8点多,大部分工人辗转桥下拆除支撑滑道的钢架,为桥体竖向就位做准备。另有小部分工人开始着手清理桥体与二环路面间的两个缝隙。两道桥缝都有半米宽,深约一米。西直门立交桥改造工程项目经理张全忠介绍说,桥体竖向就位完成后,工作人员将在两个桥缝里浇筑混凝土,其作用一方面是将桥体固定在路面上,同时也给桥体以一定热胀冷缩的空间。
记者看到工人们将七八卷防水油毡运到桥缝旁边,张全忠介绍说,浇筑混凝土前还需在桥缝里铺一层防水材料,目的是防止雨水季节积水通过桥缝向桥洞里渗漏。他还说,此外桥缝里还得铺设外排雨水的管道。果然,一会儿过后工人们搬来十几根直径约5厘米的钢管,管壁上布满了绿豆大的小眼。据介绍,这正是为外排雨水之用。
特制水泥半小时“坚如磐石”
新梁落位以后,施工人员开始浇筑新梁和桥台之间的缝隙,开工的时间是18点,这和工程安排的时刻一致,在拆旧桥提前完成和拆支墩延迟完成以后,工序的时刻表又回到了起点。
新梁和桥台之间的缝隙约为40厘米宽。技术人员介绍说,填满缝隙需要20个立方的混凝土,每侧各10个立方。新旧桥体间有一层约2厘米厚的白色泡沫塑料板,用来减少热胀冷缩给桥体带来的破坏。混凝土浇筑工作于晚上7点多正式开始。据市政一公司项目副总经理戴平志介绍,他们浇筑桥缝所有的水泥是一种自流平水泥,水泥干透的时间非常短,只需半小时,人可以在上面行走。而使用普通水泥则需要数天的时间。在工人灌完水泥半小时后,记者上前摸了摸水泥表面,发现表面已经如同石头般坚硬。
■解密
内环换梁花费约千万
昨天,北京市路政局城市道路养护处处长王众毅透露,西直门北立交桥内环通道桥换梁花费了约1000万元。
据了解,西直门北立交桥改造加固工程包括外环桥墩加固、桥面更新,以及内环通道桥换梁,工程总预算为3800万元。王众毅透露,其中内环通道桥换梁的预算约为总工程款的1/3,现在使用的“现场预制新梁、平移顶推就位”的施工方案比现场拆除重建方案每平米要贵3000元,总共要贵100多万元,但是现场拆除重建需要断路施工一个月,断路时间太长。
换梁顺利没用上预案
昨天,本次换梁工程的专家组组长罗玲表示,此次换梁整体比较顺利,只是新梁平移落位时所用的时间比较长,这主要是因为施工场地小、工程本身比较复杂。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总院总工程师包琦玮表示,此前,他们也针对换梁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了一些预案,但工程进展基本上与设计相符,一些应急预案也没用上。
■花絮
71岁老专家披军大衣“督战”
昨天凌晨,西直门北立交老桥上冷风徐徐,阵阵寒意袭来。71岁的专家组成员贺长俊披上了军大衣,“不累,但感觉很冷”。在新桥梁过首个节点时,他依然精神抖擞,在老桥上来回走动,密切观察。
凌晨1点多,3名专家已经穿上了军大衣。看到一位专家没有穿军大衣,项目部一名领导发现后关切地询问,并立即将身上的军大衣脱下来,披在了专家身上。
专家组组长罗玲说,专家组的专家年龄最大的71岁,最小的53岁。“在施工的关键时刻,我们5个人都要在现场,非关键时刻可以留一个人值班,其他人休息。”
江西“外援”紧急赴京增援
新桥体进行竖向就位时,由10台千斤顶控制桥体的下降速度。这10台千斤顶的控制系统集中在施工现场的一辆江西牌照的黄色设备车内。特希达公司的技术人员顾浩强是这10台千斤顶的指挥官。
顾浩强在10多天前从江西南昌开着这辆设备车赶到北京,参与这次施工。顾浩强介绍说,设备车上有两台控制千斤顶的油压泵,每个油压泵能控制5台千斤顶,他利用车内的电脑控制系统能够调整每个千斤顶的供油油路,再根据指挥的命令,逐步调整千斤顶的油路,控制桥体的下降速度。
“我们的工作就是落梁。”他从昨天中午1点半在设备车内一直工作到6点钟,走下车时,工作服和手上都粘着润滑油。易靖 李远志 宋合营 王一波 柳志卿 郭鲲 康少见 王嵬/文 甄宏戈/摄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