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原材料价格上涨、供货渠道单一,导致成品竞争力下降,渠道经销商因为销量的下降开始动摇;一边是国际上同行虎视眈眈,欲借机并购股权,自主品牌岌岌可危。统一石化陷入两难的境地。
作为一家私营企业,统一石化在基础油等原料以及运作资金方面都无法与中石油和中石化抗衡,不得不受制于两大巨头。 以前,两大巨头还在原料上给予统一石化一定的帮助,但到了2006年,这样的事已经像梦般遥不可及。这使得今年前7个月,统一石化的基础油进口量同比增加了141%。
现在,生产润滑油所需的基础油价格上涨,统一石化也只能看别人脸色,不得不大幅提高成品零售价格。前3个月,统一石化润滑油累计上调价格达到10%~15%,超出2005年全年的上调幅度。调价带来销售情况的变化,并很快在经销商那里产生了反映。如何把“基础油进口价格高,润滑油销售价格高”这些劣势转化?统一石化开始尝试。
2006年3月15日,统一石化对旗下800个润滑油系列产品进行全面“进化换代”,即升级CD级别产品至CE级别,并主推CF-4以上级别的产品,向一直被外国品牌掌握的高端润滑油市场发起攻击。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应对成本上升最好的手段是推动企业向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方向迈进。而对于统一石化而言,这也许是情急之下的无奈之举。
同时,拓展中国市场的国际巨头们,感觉到了统一石化面临的困境,他们开始抛出合作的橄榄枝。国际巨头的诱饵是统一石化亟需的基础油,而看中的是统一石化的市场渠道。二者的合作看似顺理成章。
但这种合作似乎并非基于两厢情愿。业内人士分析,统一石化一直很珍惜多年积累下的品牌和市场,不肯轻易拱手让给对手。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合作的路径,一般是一开始部分持股,然后随着合作的推进逐渐变成绝对控股,最终往往将中方的品牌全部吃掉而变成自己的品牌。统一石化显然看到了这一趋势,他们不可能不为自己品牌的未来担忧。
在汽车行业,这已不乏先例。国际零部件巨头博世与无锡威孚集团公司合作,新成立的公司以博世冠名而没有“无锡威孚”的字样出现,博世则由此成功地通过合作伙伴的销售渠道,大力发展自己的品牌。
如果合作的代价是放弃品牌,统一石化显然很难做出这样的抉择。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