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时间,南京气温骤降十几度,完成了从夏天到秋天的季节转换。凉爽的气温和清新的空气,让人感觉格外舒适。而对于长时间处于传统销售淡季的汽车经销商来说,这一季节的变换意味深长。
大明路上众多的4S店终于熬过了最困难的时段,迎来了一年中最佳的销售旺季。 可是对于大明路国际汽车城里众多的二级经销商来说,这个“阴冷”的夏天似乎还没有过去。在绝大多数人眼中,买车的首选就是汽车4S店。4S店,这个进入中国还没几年的舶来品,已迅速成为汽车行业销售的主要模式。而比4S店资格老得多的汽车大卖场,似乎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坚守者活得不轻松
9月11日上午九点,南京华泰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张正斌准时到达自己公司所在的办公室。还没坐几分钟,电话就不停地打进来:车辆做保险、上牌、联系维修……似乎所有的事情都要他这个总经理亲自过问才行。虽然对手下的员工有些许的不满,张总还是庆幸有这些电话的“骚扰”——因为这至少表明他的公司还有生意可做。相比同在大明路国际汽车城里苦苦支撑的同行们,他的确要幸运得多。已经是上午十点多了,不少在汽车城里经营的商家似乎都没有开始营业:销售员还没到,样车和销售柜都被罩在防尘罩下没有打开。“来早了也没用,根本没什么人来看车。”在另一家汽车销售公司里,正在擦车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的几家经销商甚至都不常来了。望着空了一半的展厅,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销售经理告诉江苏商报,这里每年的租金十来万,虽然不算太高,但关键是生意太差了。前两个月,每个月连10台车都卖不到,快要连房租都赚不回来了。据江苏商报了解,两年前,刚开始招商的时候,大明路国际汽车城宣称第二期已经开始招租,可是到现在,连第一期都没能招满。目前还在汽车城坚持营业的汽车经销商,除了华泰稍微上点规模外,其他的都是一些小经销商。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当起了“车虫”——只要顾客模样的人接近,他们就会上前介绍,无论什么车他们都卖,价格绝对比4S店便宜。即便这样,偌大的展厅还是越来越空,为数不多的经销商有不少都开始转行了。
汽车卖场遭遇寒冬
回想起来,2003~2004年间是大卖场最为红火的时间。每年两位数的销售增长,使得所有资金都扎堆涌向汽车行业。除了不断出现的汽车4S店,更多的小公司也参与到汽车经营上来,一度引发了汽车卖场的火爆。“在2004年一年间,南京一下子出现了3家大型的汽车大卖场,这些卖场的开业初期也曾大红大紫了一把。”谈到当初每天200辆汽车上牌的繁荣景象,正斌满是感慨。可惜这些卖场开业不到一年,就面临一系列的重大难题。首先是汽车4S店厂家指导价格的失守,原先不降价的4S店降起来比二级经销商还疯狂。失去了价格优势,卖场自然失去了人气。其次,去年年底出台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规定,规定所有的经销商卖车必须得到厂商的授权。于是卖场里的众多经销商只得依附于汽车4S店,失去自主权的他们只能受制于人。另外,再加上消费者普遍认同4S店,对汽车卖场不太放心等等,众多因素加起来,使得这些汽车卖场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除了位于宁溧路上的大明路国际汽车城,江苏商报在调查中发现,苏宁环球汽车城和中驰汽车城——另外两个南京城里大型汽车卖场,日子似乎也不太好过。河西的苏宁环球汽车城也是比较空旷,这里与大明路汽车城同样冷清。下午3点钟整个汽车城只有两个人在看车;位于江宁的中驰汽车园今年以来索性开脆地转了型,重点做起二手车的交易。另外,宁南和下关去年宣布要开建的两家汽车卖场如今没有任何进展的消息。有的无限期搁置二期工程,有的已经酝酿转型为家电卖场。
4S店为何不进大卖场
“并不是所有的车都适合开4S店的,我就搞不懂为什么4S店总是不愿进驻大卖场。”做了多年汽车经销的张正斌这样告诉商报记者。在车市摸爬滚打多年,张正斌一直坚持走二级经销商的路线。他认为,大卖场人气冷清,最重要的原因是南京的4S店都各自选址开店经营,导致大卖场里只有十来家的二三级的经销商,根本形不成一个规模效应。北京的亚运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据一位经销商介绍,亚运村里绝大多数车商都是二三级的经销商,但是京城里所有的4S店,都会在亚运村里租下一个地方营业。其他的地方也许就是方便消费者保养、维修的,而市场里的4S店才是主要的销售地。所有的北京人都知道,买车一定要去亚运村。在那个大卖场里,经销商与4S店同场竞技,价格一目了然。因此亚运村市场一直是北京乃至全国汽车价格的风向标。在这位经销商看来,并不是所有的汽车品牌都需要走4S店的营销模式。“如果是卖奔驰、宝马,那非建个4S店不可,否则也拿不到经营权。但是卖几万元的家用轿车,根本没有必要花大钱去建4S店。”张正斌表示完全同意他的观点。他说,建一家4S店至少要上千万的前期投入,每月还要几十万来维持运转,这些开销都要加到汽车价格里去。而在大卖场里开家店,每年的租金、开支不超过20万元。一些小的品牌4S店,完全不需要去打肿脸充胖子学人家去搞4S店,省下来的钱可以让利给消费者。但是现在的状况是,大卖场里只有那些小经销商。拿不到畅销车,做不起广告的他们,为了生存只有赚一笔是一笔。这就造成去大卖场买车的人越来越少,大卖场和经销商都活不下去的结局。长此下去的结果,就是4S店一家独大。“形成价格垄断以后,遭受损失的还是消费者。”
南京卖场做得不够
外地大卖场的繁荣,同样并不是一天形成的。在大多数经销商看来,南京的汽车大卖场的主管方做得远远不够。不少经销商反映,大明路国际汽车城的产权方似乎成了甩手掌柜。“把场地租给经销商,是死是活就不管了。”张正斌认为产权方的这种做法不太妥当。当年汽车城开业的时候,广告宣传到位,的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后来招商出现困难后,宣传是越来越少。大明路国际汽车城里一家销售公司的万经理告诉江苏商报:“去年还搞了一些活动,今年就一点动静都没有了。不少顾客都不知道大明路国际汽车城这么个地方。”人气越来越淡,经销商越来越少,大卖场似乎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品牌做出来了,顾客多了,还怕4S店不进来吗?还怕经销商没有生存空间吗?”张正斌承认,现在靠经销商自己打拼,的确很艰难。接受江苏商报采访的有关专家认为,相关主管部门,对于大卖场的扶持也不够。商报记者走访了南京汽车行业协会经销商会的相关负责人,他们对于汽车大卖场都不愿多说什么。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位经销商表示,他们对大卖场这种模式似乎并不看好。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