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江淮将互相持股的消息,近来在业内辗转流传,然而当记者与利益相关各方取得联系后,却得到了全面否定的回答。
无论是利益相关人掩人耳目,还是媒体猜测的合理放大,不可否认,在两家企业的联合传闻中,安徽省政府的“大一统”策略才是猜测的风源。
空穴来风
“我们既没有起草过双方重组方案,更没有上报过这个方案。”安徽省国资委产权管理局一位人士回答得干脆利落。此前,有媒体报道,由安徽省产权局牵头起草的江淮和奇瑞重组计划已经上报国资委。根据该计划,江淮的部分股份将折价转让给奇瑞,江淮的轿车项目则将因此获准使用奇瑞的汽车目录。同时江淮也将获得奇瑞汽车的部分股份,成为奇瑞汽车上市的发起人之一。
据安徽省产权管理局人士说,由于双方重组一事可能涉及到上市公司G江汽(600418),因此上海证券交易所看到“江淮与奇瑞相互持股”的报道后,当即向江淮方面发出询问,江淮也按图索骥找到省产权管理局进行核实。“我们向局长汇报情况后,局长当即表示‘消息不属实’。”
“奇瑞方面我不清楚,但由于国资委100%控股江淮集团,因此涉及江淮任何换股或者重组的事情肯定要经过我们产权管理局层面。到目前为止,江淮没有和我们沟通过这方面的信息。”上述产权管理局人士肯定地表示。
江淮集团总经理助理王江安对目前的换股说法同样感到诧异:“作为董事会的成员,我没有见过要与奇瑞重组或者换股的方案。”而作为奇瑞股东之一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总公司投资管理部一位人士则表示:“两个月前是有这方面的传言。但是作为股东,我们并没有得到这方面的通知。”
合理想象
作为安徽省内两大汽车企业,江淮上马轿车项目遇阻与奇瑞上市急需资金已经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当然,这也为双方的合作带来合理的想象空间。
在轿车项目上筹备已久的江淮目前正急于获得轿车生产许可。前不久,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营销公司副总经理李建华表示:“上发改委的轿车产品公告是我们轿车项目的最后一个环节,一旦获得国家批准,系列化的车型马上就可以公布。”
但是事与愿违。“2005年,我国汽车产能利用率为71.5%,在被国家定性为产能过剩行业后,江淮申请轿车生产目录恐怕短期难以如愿。”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情报所一位人士表示。而此时,江淮已经砸下18亿元用于轿车产品的研发以及生产基地的建设。
有业内人士猜测,效仿奇瑞当年以20%干股投靠上汽换取轿车生产目录的做法,江淮或可借道奇瑞进入轿车业。“但事实上,如果真如媒体报道的那样,奇瑞和江淮将相互持股,也并不能帮助江淮拿到轿车生产目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市场贸易委员会秘书长张伯顺表示。“如果江淮将轿车项目单独设立一个法人实体,引进奇瑞作为战略投资者,然后以奇瑞的名义去申请发改委轿车产品公告,这条路从操作看可能更实际。”中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一位人士说。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为提高轿车业和新项目的准入门槛,即将出台的《汽车产业政策实施细则》规定,“对于新建项目,必须使用本企业商标”。因此意味着,如果江淮通过奇瑞获取发改委轿车生产许可,也必须挂奇瑞商标。
“江淮不可能把投入那么多钱和精力搞出来的东西给奇瑞。”奇瑞相关人士认为。
“大一统”说
“联手说”背后其实更有深意。
在江淮集团申请上马轿车项目最为关键的2005年,江淮集团董事长左延安曾提出“安徽要打造中国的‘底特律’”的说法。左延安的理由是,安徽距离汽车消费中心市场——长三角、泛珠三角较近,比长春等北部城市更具运费优势,加上两淮的煤矿、马钢的原材料和低廉的劳动力,安徽有成为“中国底特律”的先决条件。
随后这一提法也得到安徽省政府参事、原安徽省机械厅厅长许金和的赞同:“安徽有打造‘中国汽车产业生产基地’的底气。”在安徽省政府“十一五”规划中,汽车产业已被提到“发展先进制造业”最重要的地位:重点支持奇瑞、江汽、华菱等骨干整车企业和专用车企业发展,推进骨干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使其成为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此,安徽省政府提出重点推进以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为主的汽车产业集群,而产业龙头企业之间的整合成为重中之重。
据一位与江淮高层交往甚密的业内人士透露,2003年地处芜湖的奇瑞汽车从上汽集团脱离之后,安徽省政府曾有意安排江淮集团接管,但是当时已经做好轿车项目规划的左延安没有看上赢弱的奇瑞。
今年3月11日,在新华网和中国政府网举行的“两会访谈”网络直播上,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再次曾明确表示:“奇瑞拥有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江淮是经营管理比较成熟的汽车企业,我希望能推进汽车企业之间的联合。”
据悉,在安徽省政府的牵引下,奇瑞、江淮两家公司高层已进行了一定的接触。而此前安徽省相关部门也称,江淮汽车和奇瑞汽车已形成意向,在联合采购、配套协作和技术交流方面进行合作。两家今后的合作框架可能将包括共建原料采购平台以降低采购成本,共建技术共享平台加强双方在研发方面合作等。
当然据奇瑞内部一位人士说:“目前双方在采购层面上还没有什么进展,研发方面的合作也为时尚早。”但在规定动作已经设定的前提下,些许小动作已经不能决定两家企业的命运。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