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汽车产业政策中,对进入汽车行业也制定了严格的准入条件,民企造车的时机问题,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汽车报市场信息咨询中心发布的《民族汽车品牌生存环境研究》报告分析说,随着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市场布局的基本完成,国内汽车市场竞争将日益加剧,民族品牌汽车企业在自身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却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报告得出的结论是:未来几年是民族品牌发展壮大的最后机会。 来自企业的最新消息似乎也在暗合着这样的推论———浙江青年汽车正携手英国莲花汽车以及伊朗汽车工业公司在山东济南和泰安两地建造生产基地,而波导汽车也被披露早在今年4月就携手香港晨兴集团在宁波成立了发动机工厂,准备从造发动机开始向整车制造突破。众泰控股集团也空降般带着它的产品出现在业界的视线中。到底它们将又一次成为浪潮经济中的速成品,还是能够顺利突围?众泰集团“汽车零部件———汽车整车”的互动发展模式正在努力帮助这个拥有汽车零部件行业十几年成功发展经验的企业,打破以往民企造车的误区。
零部件企业平稳转型
在浙江,汽配业十分发达,很多小零配件可以做到世界第一,比如宁波华翔集团的一个汽车前盖的内饰件占有了世界80%的市场份额。国际汽车巨头,包括国内三大汽车公司,也在浙江大量采购汽车配件。众泰身处浙江这个汽车零部件制造大省,显然在配套厂商的寻找和建立供应渠道方面十分方便,可以迅速在周边找到合适的配套厂家,成本优势明显。
时间倒推13年,众泰控股集团就开始在汽车零部件行业摸爬滚打,其产品逐渐涵盖了微型车、商务车、轿车领域,成为昌河、长安、江淮、南京菲亚特等多家汽车整车厂的配套单位。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众泰便已经开始暗中蓄力,悄悄为进入整车制造领域做准备。从1999年收购汽车改装厂为生产整车“打底”,到2005年上榜取得准生证,再到2006年初的首款新车上市,终于形成一家以汽车整车、汽车模具、汽车钣金冲压件及汽车仪表等零部件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为核心产业的外向型企业。“对于众泰而言,进入汽车行业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谈到众泰造车,集团总裁吴建中表示,“众泰造车不是跨行业进入,众泰造车有底气,就在于众泰有10多年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历程,具有专业的汽车模具和汽车钣金冲压件的研发生产能力。”
“目前,众泰2008的外观设计专利已经获得了国家专利,成为众泰汽车自有的知识产权。”众泰控股集团董事长应建仁强调:“一方面,众泰强调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另一方面,众泰也博采众长,开门造车,总结先进企业的先进经验,利用全球的开发资源和技术,来发展自己的汽车事业”。如在发动机的匹配方面,众泰就是与一个奥地利的国际公司来合作开展的;在整车的外观设计方面,众泰则聘请了一家意大利的设计公司来开发设计。
欧洲工商学院金昌与莫博涅教授有一个“蓝海理论”。他们把市场比作海洋,红海代表竞争激烈的既有市场,而竞争对手相对较少的新创市场空间,则宛如一片蔚蓝色的大海。市场的开创者将不再以竞争对手为唯一的标杆。奇瑞QQ能够为消费者提供独特价值,从而在轿车产业中开创了一片“蓝海”。众泰2008的上市,正在于看到了小型休闲车市场这样一个市场“蓝海”,主要针对都市白领、年轻一族,以“时尚外观、动感快乐、小型越野和高性价比”为核心元素,手动挡标准型的价格仅为6.29万元,差不多是同类产品的一半。
品牌等待市场考验
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元认为,我国汽车产业发生的重大变化中,大量成长非常迅速的民营企业的冲击,对于现有竞争格局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轮番的价格战让合资品牌的汽车越卖越便宜,民营企业曾经最引以为豪的价格优势正在逐渐缩小。如何有效控制生产成本是一个急需面对的问题,而对于众泰这些本就支撑着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半壁江山的浙江民营企业来说,雄厚的零部件制造基础、“汽车零部件———汽车整车”的互动发展模式与差异化自主汽车品牌的发展道路,无疑都是将来提升行业竞争力与规避市场风险的有力支撑点。
在充分认识市场竞争残酷性的同时,市场的消费形态和人们的消费心理也有了显著的变化。首先,在以吉利为代表的老一批民营企业的不断努力下,经济型轿车不再是廉价与低档的代名词。其次,在全球能源危机与倡导节能环保的大环境下,国家的政策与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正在倾向于小型车。再次,在日渐高涨的自主创新呼声中,民营企业也在努力加码。不久前,新华信公布的调查显示,77.6%的消费者认为“民营企业将成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重要组成力量”。这些因素对一贯走经济型路线并擅长性价比策略的民营企业来说,都是利好消息。
整体而言,无论对于众泰还是其他刚刚进入造车领域的民营企业,目前最缺乏的应该是市场对于品牌的认可与支持。然而能否得到消费者和舆论的信任与谅解恰恰是品牌建立初期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消费者虽然对于民营企业造车的前景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对于目前的企业实力和产品质量还并不是十分认可,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在实际购买中,合资企业产品仍是众多消费者的第一选择。因此,脚踏实地的做事,尽快用实力证明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提升品牌知名度将成为这些民营企业冲破信任危机的关键所在。 (责任编辑:韩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