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吉利:
1. 我从来都不曾看到过一款与世界上其它地方在售汽车一样引人侧目的中国汽车。
吉利肯定仔细“观察”了现有的奔驰C级轿车,但却显然忘记要制造一辆真正的车。
Posted at 6:26PM on Aug 14th 2006 by James 0 stars
2.1. 吉利,也许你对我们的碰撞试验不太熟悉:在该试验中,车辆要在50英尺的坠落中合理生存下来。 我有一个专人负责开展此种测试。请拿十几辆你们最好的车来,我可以在你们寻求生产安全汽车方面提供一些帮助。
Posted at 5:34PM on Aug 14th 2006 by Doc Lucas 0 stars
3. 所以,因为中国/吉利或许有一天能生产一辆在看到之后我不想挖出眼睛并痛苦尖叫的车时,我们不会评论现在生产的这辆车有多么的难看?
他们的命名规则到底是什么?唯一更糟的是此车的设计就是它的名字。
它们甚至有在努力么?还是他们实际上只是想看看通过走各种捷径(包括用一个随机生成数命名此车)之后他们能制造出多便宜的汽车。
他们什么时候才开始考虑制造一辆真正的、带着我所乐于承认的名字的汽车。到那个时候,我将如释重负,因为我无需在这儿的路上看到这个怪胎。
Posted at 11:51PM on Aug 14th 2006 by Kenneth Lind 0 stars
鼓励吉利:
1. 继续嘲笑吧,开开你的玩笑,对日本人和韩国人也是这么说的。
此人引用的句子是:
“意外和失败只会促成伟大的成就。这里没有什么规则,我们只是尝试去做好某些事情。”
“如果我发现用1万种办法都做不成某件事,那我还未失败。我并不泄气,因为每一次错误的尝试都是前进的一步...”。
Thomas Edison
中国人在干什么?不是设法绕过规则——新车而且只有一个的时间。想想吧
Posted at 6:37PM on Aug 14th 2006 by Richard Warren 1 star
2. Richard Warren说的对:中国汽车制造商能否生产出在美国市场适销的汽车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如果韩国人能行,那在我看来中国人也能做到。
永远不要怀疑顾客总是会在新车上寻求便宜的价格——请诸君看看丰田、本田、现代及起亚是如何起家的——他们现在又如何。吉利无疑会利用其价格做主要的诱饵,他们不必去制造一辆能迎战或打败丰田或本田的汽车。对于这些顾客,他们只需要让此款车比顾客的上一辆车更好就可以了。
Posted at 8:41PM on Aug 14th 2006 by Nate Wesley 0 stars
3. 当最终登陆美国之后,吉利将在价格上减少竞争压力,提供更长的质保期,控制一部分的市场份额,并会迅速获得关注(仅价格就可帮助售出大量的车)。我只是猜测...大家且等着瞧!
Posted at 8:53PM on Aug 14th 2006 by far jr 0 stars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