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宁期望更多市民选择便捷的公共交通
广州交通改善,不靠限制小车牌,而靠加强公交,吸引市民自觉选择公共交通。在昨天举行的“广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城市交通论坛”上,广州市市长张广宁与来自国内外的20余位规划、交通专家举行“圆桌会议”,商讨广州未来。
“广州不会限制小汽车上牌,因为根本限制不住。你不给上,市民到附近城市去上,再把车开回来,广州道路资源一样被占用,还白白丢了税收。”张广宁幽默地说。
不限车牌不等于私车泛滥。张广宁表示,关键是把公共交通做好,市民觉得方便了,自然不愿意开车。预计2010年,广州将开通255公里地铁轨道,就是一大利好。张广宁说,今后希望更多市民在上下班时选择便捷的公共交通,比如骑自行车到地铁口,再坐地铁去上班。而政府则要完善系统,比如更充分发挥地铁的作用、建设好地铁站口的自行车保管站等。 ( 记者蒋铮,通讯员董福强、冯卫南)
广州车位政策引讨论 车主感叹公共交通配套不完善
中心区停车来者不拒非好事?
广州车位政策“转弯”引讨论:规划专家大多支持“一紧一松”,车主感叹公共交通配套不完善
买车易,停车难!不少广州“车友”如此感叹。
截止至2005年,广州机动车保有量超过145万辆,每天还有几百辆新车上牌;而与此同时,全市停车位只有28万个,也就是说,每晚,八成以上的汽车只能“睡野地”!但在昨天结束的“广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城市交通论坛”上,新发布的《广州市城市交通发展纲要(草案)》(简称《草案》),却一改过去“大力增设”停车位的口吻,而替之以“适当增加”的说法。
七成车辆2010年依旧“无家归”?
一改激起千层浪。细心的市民比较《草案》数据,得出一个“?”号———
2010年,规划市区汽车停车位总数达到53万个,相比同期预计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70万辆的“分母”,岂不是也有七成车辆将“无家可归”?
以往广州的相关交通规划,往往在中心区停车需求方面,强调配套不足,要求尽快“亡羊补牢”。而《草案》的态度则出现了一个“大转弯”。城市中心区内,将实行停车泊位适度从紧的供应政策,引导市民利用公共交通。
针对中心区和新城区,广州提出了“区域差别化政策”。未来广州的繁华地段,停车费用将可能比郊区要贵。而在新城区,则强调以较高标准配置道路和停车设施,保证市民爱车“有瓦遮头”。
据规划部门统计,目前老八区汽车保有量超过50万辆,而公共停车场却只有3.5万个泊位,其中随时可能“关门大吉”的工地类停车场还占了79.8%。
控制停车位改善中心区交通状况
面对广州政府宁愿中心区停车位适当“供不应求”的考虑,专家大多数表示支持。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荣誉总工程师容柏生曾告诉记者,他一直对旧城改造中“增加停车位”的想法有异议。他认为,老城重休闲重文化,回到老城,应主要依靠环保的公共交通,而不是小车,少建停车场有利于改善老区环境。
“其实,广州这种做法正体现了以控制停车位数量的手段,改善市中心机动车交通的思想。”到会专家、MVA(泰国)公司董事威廉士告诉记者,市中心对小车停放“来者不拒”不是好事。“中心区留出必备车位,在新区、住宅区保证足够车位,双管齐下,一紧一松,有利于引导城市交通。”他认为,如果在中心区一味增加停车位,将造成两个坏影响:一是加重交通堵塞;二是增加尾气排放,恶化生活环境。据了解,国外不少大城市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控制市中心停车位,引导市民城外开车,城内搭车。在巴黎,中心城区交通主要由密如蛛网般的综合地铁网络承担,市内停车位不多;而快速城郊轨道,则把市民从外围郊区和卫星城运送到市区中心;在这些交通线路的郊区站口有12万个停车位。
市民希望公共交通应该更方便
“‘有车一族’消费力高,配套停车场自然会吸引不少顾客,带旺生意;但是要把可以当旺铺的地下楼层拿来停车,又太亏本了!”北京路某商厦物业管理负责人告诉记者,即使天天车爆满,只要想想相差百倍的租金,他们还是觉得“肉痛”。
而商家、租户则希望周边停车位越多越好。商家、租户认为,车主消费力高、购买量大,是他们最喜欢的消费者。
市民们在希望停车位增加的同时,却不欢迎提高停车费。广州市民刘先生表示,假如政府想改善中心区交通,除了控制车位,更应该关注如何让公共交通更方便:“我搭地铁去北京路,出站加走路还要再花10分钟,又是楼梯又是马路,太麻烦。”(记者 蒋铮)
张广宁与规划交通专家共商广州未来发展
市长谈老城区发展理念:保留文化住得舒服
世行官员赞同收拥挤费:收费是用钱换时间
昨天,在“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城市交通论坛”上,广州市长张广宁与来自国内外的20余位规划、交通专家共商广州未来。
关于老城区:既保留文化又住得舒服
“老城区这个‘中’,不会被遗忘!它是城市中最难发展的,也是最需要发展的。”张广宁表示,“老城发展,是‘中优’、‘中调’、还是‘中提’,请专家提炼概念。但老城区保留传统文化,不等于一块砖都不能动。应该在保留文化遗产的同时,让老百姓住得舒服。”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张广宁强调要尊重专家意见。张广宁认为:新一轮规划不能耽误,动作要快。这几年,广州大力发展“青山绿地蓝天碧水”,把工厂迁出市中心,但这种迁不是简单地从这里搬到那里,而是配合产业升级。
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表示,广州发展提出“东进、西联、南拓、北优”,惟独忘记了“中”———老城区。新一轮总体规划既然提出要优化、提升城市,从外延发展转到内涵发展,便应该对“中”有个详细的说法。
老城区要保护和更新并举:首先,疏解过分集中的城市功能和人口;其次,警惕“中空化”;再次,不提“改造”,而提“更新”,因为“改造”往往是推倒重来,而更新却是焕发活力;最后,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广州的战略地位不仅仅在南沙、花都,更在老城区。
关于TOD:四号线沿线开发越早越好
建设部地铁轻轨研究中心顾问专家沈景炎提醒,正在建设的广州地铁四号线,是典型的“交通引导发展”(TOD)模式,如今大学城专线已经开通,政府应注意加快建设周边地区,让这一带“旺”起来,否则客流不足,地铁势必成政府的包袱。一个地区的兴旺,往往需要15-20年,四号线沿线开发,越早越好。
所谓TOD模式,是利用轨道交通引导城市轴向发展。即沿轨道交通线路进行高强度的土地开发,建设新的居住区和商业区。据悉,香港TCR快铁就是实现TOD的成功例子。
据了解,广州轨道交通四号线从奥林匹克中心站至冲尾,其中大学城专线段(万胜围至新造)已经开通,按计划,新造至冲尾将于2006年底建成,万胜围至车陂南于2007年底建成,奥林匹克中心站至车陂南站于2010年底建成。
关于古城墙:老城格局应整体保护
建设部总规划师陈晓丽表示,广州是中国岭南文化中心,几千年来城市中心没有改变,近年来又在老城区屡有重大考古发现,希望广州对古城墙进行整体的保护。陈晓丽提出,广州不要因为地上的城墙已经没有了,就不去保护地下的城墙。实际上,只要老城格局基本还在,就应该考虑去保留。
关于高峰收费:不是惩罚而是选择权
世界银行官员SamuelL.Zimmerman赞成在拥挤地段收取“交通拥挤费”。他认为,收费不是对司机的惩罚,而是给了司机一种选择权。
以天河北路为例,假如在上下班时段征收“交通拥挤费”,一部分司机就会改行其它道路,而为愿意支付费用的司机腾出道路空间。实际上,收费让司机们“用钱换时间”,是公平行为。(记者蒋铮,通讯员董福强、冯卫南)
规划局长就广州未来城市规划答记者问
决策透明不惧房产商影响规划
昨天,广州市规划局局长潘安就广州未来规划的中部发展、古城墙保护、高架桥拆迁、开发商违反规划等热点问题一一作答。
凸现服务功能提升城市中部品质
问:中部发展问题:专家提出中部发展的提法要尽早尽快。您如何看待?
潘:规划部门一直都在关注中部,也提出了“中调”等看法,但关键还是内涵不足。而且“南拓、北优、东进、西连”战略已经提出很久,形成了定势,修改比较困难,日后需要专家进一步思考论证,才能最终落实中部发展的思路。本次要论证的新一轮总体规划,提出提升空间品质的战略调整,其中就是考虑到城市中部发展的需要。
城市发展越大,中心城区的地位就越高,而服务功能就显得尤为突出。
五个公园如串珠片状规划历史保护区
问:古城墙保护得如何?
潘:对于古城墙的保护,我们很关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已经通过终审,很快就会公布。广州的古城最大是清代的古城遗迹,从人民北路一直延伸到越秀山,范围很大。对于历史遗迹的保护,惯常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按照城市尺度,对遗迹进行点状修复,但这样市民往往感受不到古迹的存在。“我们更希望通过第二种方式,从城市的整体框架来布局,规划片状的历史保护区。”潘安指出,“我们规划了五个公园,荔湾、越秀、流花湖、东山湖和烈士陵园一起构成了整体的历史文化保护片区。”
拆掉人民路高架恐对交通负面影响大
问:今后城区高架桥会不会被拆除?
潘:城市的前提是解决塞车。建设高架桥,是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如果交通压力能够解决,我宁愿把立交桥统统拆掉。
规划考虑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城市能否承担拆迁后的负面影响,人民路高架桥我也很希望拆掉,因为人民路很能反映广州传统街区的文化景观,但拆除后对交通的负面影响更严重。对人民桥的交通有种说法,认为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一旦建成,人民路的车流便可畅通无阻,拆除人民路高架桥就可以实现,我并不认同,道路规划是个整体网路,点与点之间是紧密结合。
决策若足够透明不惧房地产商影响规划
问:房地产开发商越位,是否会影响规划?
潘:广州的规划管理最规范,这是全国公认的。房地产商影响规划的主要原因,就是管理不规范,因为规划管理有刚性柔性之分,柔性只指规划中的一些弹性指标,例如一座商品房规划建27层,但建28层,或者建26层,其实对楼房的影响并不大,但如果规划不拟定在27层,那开发建设就缺少依据。规划管理的弹性指标,如果受到来自房地产商经济利益的驱动,就会导致城市规划受影响。城市规划的决策如果做到足够透明公开,就不存在房地产商影响规划的问题。以广州目前来看,房地产商影响规划的现象,放到全国比较,都是最少的。
文化设施投入完善社区是发展方向
问:规划是否存在对交通设施投入过大,对文化设施投入过少的问题?
潘:广州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并不少。国外评价一个城市的生活品质,文化教育设施的数量是重要考量标准,但并不取决于某一座歌剧院,某一个图书馆,而要看整体水平。有些城市投资上亿建设中央图书馆,但普通市民的使用频率并不高。社区的完善才是日后发展的关键,广州未来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也是和市民最接近的社区。社区文化设施的发展,要考虑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政府强制性投入发展社区文化可能行不通。 (记者蒋铮)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