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捷轿车自上市后就热销,一洗前两年中华轿车带给华晨汽车的无奈和尴尬。同时,买骏捷不能及时提车的事,近来也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对于厂商“五六个月拿到车”的答复,消费者似乎难以接受,其生产商华晨汽车的回答,则只有一个简单的理由:产能不足。
骏捷俏销的场面,只在当年的本田雅阁身上出现过,加价4万多元才能提车的情景,至今令一些人记忆犹新。对于雅阁采取的营销战略,专业人士给予的解释是:饥饿营销。那么,今天的华晨,是不是也在玩“饥饿营销”的花样?骏捷真的是因为产能不足而脱销吗?
日前,《财经时报》记者专访了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祁玉民。在介绍了华晨的发展战略之后,他透露出一个消费者关心的问题:骏捷脱销的现状恐怕短期内难以改变。
骏捷没有扩产
前一段时间,业界盛传华晨要与五粮液合作造轿车,祁玉民对此予以否定。他告诉《财经时报》记者,华晨与五粮液在四川绵阳的合作项目,主要是生产金杯轻卡和SUV车型。因为从成本的角度考虑,这些低价车型更适合在西南地区生产。
“我们是把跨国公司追求低成本的战略用于本土。”他笑着说。
据此分析,骏捷目前并没有异地生产的迹象,仍是在沈阳原生产线生产,而且华晨暂时也没有大规模扩产的计划。尽管骏捷的订单已达到近4万辆,但其生产能力仍维持在1万辆左右。不过,祁玉民也透露,华晨将很快启动轿车项目的改造工程,同时通过扩大内涵提高效益,改变工艺流程,加快产品生产速度。
据介绍,今年华晨的轿车目标销量是4万辆,但实际销量将达到6万辆,整个集团的销售超过20万辆。
“现在我们的产品策略主要是抓品质,而不是匆忙扩大市场。一个企业和产品如果要长期存在,没有高品质和高性价比是不行的。”祁玉民说。
因此,对于骏捷的供不应求,其解释是,除了订单太多、零部件供应问题外,企业对质量精益求精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华晨不赚钱
《财经时报》记者同祁玉民谈到了成本与利润的平衡点问题。他向记者透露出一个秘密:华晨产品的性价比已到达底线,目前企业并不赚钱。
祁玉民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记者进行了“量、本、利”的分析。他的观点是,从概念上看,企业的盈亏取决于销售成本和销量,如果在平衡点以下,就必然亏损,在平衡点以上才能赚钱。所以,产品价格、销量及成本是决定性因素。
据分析,华晨目前还难以获利,主要有四方面的因素:一是由于历史原因,企业出现了很多呆坏账,影响了财务成本;二是多年的积累虽然打下了产能基础,但投资成本也随之加大;三是企业还没达到保本的销售量;四是自主品牌产品的销售价格太低。
提到最后一点,祁玉民特意强调,销量来自市场,但现在自主品牌在市场上还属于弱势品牌,这影响了销量的提升。对现在自主品牌出现了发展拐点的观点,他很不赞同。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奇瑞汽车“每辆车只有500元利润”的说法。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利润问题现在已成为困扰自主品牌的主要问题。品牌的弱势,导致其产品价格只能在低水平上徘徊,从而大大压缩了利润空间,也使国人陷入了“自主品牌就是低价车”的误区。
为此,自主品牌汽车生产厂商们都在寻求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除了像吉利那样树立从低档车向中高档车形象的转换外,各企业均将出口当成扩大利润空间的主要路径。
9月21日,华晨3000辆中华轿车出口欧洲在沈阳签约。上半年,华晨已累计出口汽车3724辆,其旗下的尊驰、骏捷相继出口到中东23个贸易协约国。祁玉民透露,今年华晨的出口销量额将达到1亿美元。
“高薪”买品质
不久前,祁玉民做出一个惊人之举,让不少业内人士再次对华晨刮目相看:花巨资全球招聘来原德国宝马公司高级副总裁做“首席品质官”。
这位“首席品质官”握有祁玉民赐予的“尚方宝剑”:对华晨汽车的产品,无论是整车还是发动机,都有管理权和“一票否决权”,一旦发现产品质量问题,都可以代表祁玉民制止或者“推翻重来”。
这位德国专家可能是中国汽车业最有权利的质量管理人了。对此,祁玉民的解释是,品质是企业立足的根本,也是品牌的核心,尤其是对正在成长中的自主品牌来说更是如此。虽然降成本对华晨来说十分关键,但追求质量不能计较成本。
这也是华晨最近所采取的主要市场战略。此前,祁玉民就对媒体表示过:宁可让消费者退订,不能让消费者退车。“立足靠质,赚钱靠量”的理念,在华晨再次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前一段时间,华晨首家主动为消费者退车,开国内先河。虽然该公司表示这是弱势品牌的无奈之举,但其真诚的举动,已经将一个全新的自主品牌形象根植在消费者心中。有关人士分析,华晨为了打造一个强势的自主品牌,可谓是不惜一切代价,孜孜以求。(本报记者 冯淑娟)
链接
“饥饿营销”是生产商或销售商限量生产或限量销售的营销手段。通过此方式,商品提供者有意调低产量或销量,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以扩大市场占有率,维持商品较高的售价和利润率。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