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吉利2005年香港上市后,吉利高层似乎一下子沉没了许多,高层的“放话”也就稀薄了不少。但记者在采访吉利的过程中感觉到,和其他企业相比,吉利的高层在接受采访时仍然保持了一贯的坦率作风。
杨健在第七届杭州车展开幕式上致词
分品牌是适时之举
记者:吉利在今年为远景专门成立了销售公司,似乎从金刚开始新产品都采用了独立的销售和品牌策略。分品牌销售是参照着国内其他企业的做法还是吉利的独创?为什么会选择分品牌?
杨健(以下简称杨):分品牌销售不是吉利的创举,而是一个业内已经广泛存在的管理方法。在合资公司里这种管理方法已经非常普遍,比如丰田系的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我们常常说到那是合资公司在华制衡,实际上这仅仅是符合市场销售的一个通常做法,在国外市场也有类似的情况。
对于分品牌,我认为最大的好处还是在比较优势,使得每个销售公司和销售人员都有一个内部竞争。我们希望每个方面都朝着一个最好的方向发展。将所有的东西都放到一起是一个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这样会产生惰性,而分品牌销售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这也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原则的。
记者:为什么现在才开始分品牌销售?具体的销售模式是怎样的?会和奇瑞的类似吗?
杨:在实施分品牌策略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研究奇瑞,分品牌策略始终要遵循一个发展与销售相匹配的原则,我们始终是遵循这个原则来进行的。
分品牌面临的是一些具体的问题,因此就需要有一个具体的选择。当初之所以不分品牌,主要是产品还不是很多。而在产品达到一定量后,分品牌就成为可能。我们实施分品牌战略有一个大前提,就是要考虑到我们的供应商和经销商都能够赚到钱。
因此在成立新的销售公司以及建设我们的网络渠道时,我们都会考虑到这一点。
考虑到我们经销商的数量和企业发展相匹配,只有设计一个合理的量才能够促进发展,才能够赚钱。一般情况下,一个城市四个经销商是比较合适的,而在产品搭配上,也可以相对自由地进行组合。比如做自由舰和做远景的可以成为一个经销商,而另外一个就可以做金刚和豪情。这是因为经销商之间也需要一个合理的搭配。
汽车业的未来属于民营企业
记者:尽管有人认为民营企业是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形式,但这似乎在国内的汽车产业中并未得到印证?
杨:我们的观点是中国汽车工业未来必然是民营企业的天下。道理很简单,放眼全球,有哪一家大型的汽车企业是国有的?全部都是民营的。
历史已经选择了正确的企业形式。
中国民营企业将更具竞争力主要是在于全球制造业生产地的转移。中国目前有这么多的人口,从某方面来说是一个包袱,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是一种资源。全球的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这是一个大趋势。
中国目前总体上有三种成分的企业,汽车业同样如此。包括合资、民营和国有。但这三种企业却是处在不公平的环境下进行竞争。合资企业有着优惠的汇率和税收政策,国有企业有国家政策的支持,民营企业却得不到来自任何一方的支持,但是民营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下仍然发展很快,这就已经充分说明了民营企业将是未来中国汽车产业中最为优秀的企业形态。
记者:以吉利自己的切身感受来看,目前民营汽车企业的发展空间和环境如何?
杨:的确,目前民营企业还受到了一些并不十分公平的待遇。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国家在扶助民营企业发展以及推动自主创新方面的进步,能看到进步就能看到希望。一个最主要的标志是现在对是否要自主创新已经没有了争论。以前有句话叫做“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但现在没有人再这样说了。这说明国家已经意识到自主创新以及发展自主品牌对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性。
具体谈到变化,过去商业银行的贷款对民营企业可以说是想都不用想,但现在的情况发生了转变,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不断和民营企业进行商业贷款合作。
我们在香港上市之后,对整体企业的发展还是有相当好处,我们最近有1亿美元的增资是来自香港资本市场的融资,这个对我们帮助很大。
而在金融和资金通道方面,我们采取的是多元化,也就是多种可能性都存在。
不用担心吉利
记者:吉利已经宣布将会在兰州、湖南以及山东进行国内布局。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举动?
杨:我们应该从更高的高度来看待中国汽车工业的布局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现象上。我们可以看到丰田和现代,这些跨国企业为什么要在中国布局。在外资企业巨头在国内纷纷设点布局是为了长远的战略利益准备,而我们也需要做好这样的准备。
中国汽车工业一定需要有两个市场的观念,牢牢占据国内市场的同时还需要同时将注意力盯在海外市场。丰田汽车在日本国内有三个工厂,在亚洲有14个工厂,而在全世界26个国家总共有54个工厂。跨国汽车企业在全世界是有布局的,那中国企业为什么要把自己龟缩在一个地方?
这也是我们要在全国范围内布局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现在所布的仅仅是一个小点。
记者:事实上吉利目前已经有了四个生产基地,这难道不是产能浪费吗?另外有人认为吉利这样做是将那些经济发展较差,又对此有着迫切需要的地方政府和吉利自身的发展绑在一条船上,同时还有人质疑吉利的建厂能力,特别是资金能力,如何看待这样的一种说法?
杨:对于我们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生产地的问题,也可以说成是吉利的无奈。有人问我们在一个浙江为什么要建这么多厂?实际上并不是我们想建这么多厂,而是我们无法像合资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那样一次拿到足够数量的地。
我们在宁波的生产基地,以前是一个日资企业,但最后倒掉了,遗留下来300多亩地,而我们是等了三年后才拿到这块地。现在看我们是建了许多的厂房,从集中化生产来说并不划算,但我们不能撇开历史来谈这个问题。
对于我们建那么多厂能力的质疑,我想这里面包含着一个很简单的问题,那就是吉利是一个民营企业,而任何民营企业都是要依靠自身造血和赢利才能够生存的。我们建厂的资金都来自我们自身利润,同样我们不会以牺牲生存来进行发展。
因此大可不必来担心吉利是否能建设和建造这么多工厂?也不必担心吉利是否能把一个汽车企业搞好。
品质是最重要的
记者:马来西亚的项目似乎遇到一些麻烦?解决了吗?
杨:按规定,我们在马来西亚必须采取“2-8”政策,即在马来西亚生产的产品20%在马来西亚销售,80%出口。
这个政策对我国汽车产品打入东南亚市场是没有好处的。
现在马来西亚的宝腾汽车在中国也很活跃,他们也想进入中国市场,因此,能否采用一些利益互换的方式来解决我们汽车企业进入马来西亚市场是我们的政府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
记者:自主品牌目前都面临着一个品牌形象较低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升品牌的形象?
杨:对于品牌形象提升的问题,我需要说的是吉利一直都在为塑造一个好的品牌形象而努力。而具体说,一个品牌提升,不是看这个品牌的名字取得好不好,关键还是这个品牌产品的品质做得好不好?
我们先出了自由舰,再出金刚和远景,这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经济型到中级再到中高级符合品牌的发展规律,一下子跳得很高不会是很好的事情。先把产品做好,再把品牌做好。 (责任编辑:余建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