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如江湖,有骁勇善战的盖世豪杰,也有实力不济的伤心英雄,正所谓“成王败寇”,汽车厂商们比财力、比营销、比产品,有些是正大光明出招,凭借自己的江湖地位稳坐市场老大;有些是另辟蹊径,搞差异化营销,时不时搞点小动作,为自己的商品制造卖点;也有些是暗中算计,时时刻刻盯着竞争对手,发现其弱点就紧咬不放,让对手不知不觉败下阵来。 为了占领市场,各企业可谓机关算尽,明枪暗箭统统使出,但实际效果却大相径庭。有企业不费吹灰之力就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也有企业广告轰炸、连番降价都无济于事。说到底,产品才是硬道理,到底什么样的产品才能令消费者满意,这的确是个值得细细考量的问题。
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来看,今年的汽车市场并非乱世,与“井喷”的2003年相比,尽管新车数量只多不少,却并非家家发财、皆大欢喜。上汽、长安、广汽和一汽占据四大地域,各得其所,诙谐点儿说,就是金庸先生笔下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加上北汽这个玩世不恭的“中神通”,实现了五方制衡。一度市场失意的东风今年重振旗鼓,旗下几家合资企业都推出了新车;土生土长的奇瑞也羽翼渐丰,一口气爬上了车市销量前5名的榜单。这几家主流企业构成了整个车市的大环境,每家企业都有数款甚至数十款产品,然而真正被广大消费者接受的却并不多。
根据1~8月的统计数据,不难看出,位列前十名的车型呈现出越卖越好的迹象。榜单前5位被不高于1.6升排量的经济型轿车所占据,分别是捷达、夏利、伊兰特、凯越和QQ;位列第6~10名的车型主要为中级车和经济型轿车,分别雅阁、领驭、新旗云、桑塔纳和花冠。广州丰田的凯美瑞从8月起也跳上了前10名的榜单,挤走了自家兄弟花冠。中国车市已经呈现出经济型轿车领衔主演,中级车友情客串的戏剧性景象。
销量能够证明一切,中国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车,榜单给出了一个标准答案。前8个月,排名前5的车型都进入了月销量“万辆俱乐部”,销量居高不下,没有任何衰落的迹象;第6~10名中的经济型轿车也基本上稳固了自己的地盘,偶尔发生一些小地震,大多也能自己摆平。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1.6升以上的中级车虽然进了前十名榜单,但不稳定,常常能被后面的小弟追赶上来。
1~8月,销量排名前5的企业为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奇瑞、北京现代,与前5位产品排名相对应,排名6~10位的企业却很难守住自己的领地,竞争相对激烈。这当中,吉利和东风日产应该算两个特例,旗下产品虽然无一进入前十,但企业产品总销量却排在第9位和第10位,可见他们并非单一产品独当一面,综合素质最好。吉利的自由舰和美日一直供不应求,东风日产的颐达、骐达两兄弟表现也同样出色,两企业的热卖产品都是经济型轿车,虽然中级车对总销量的贡献也不可忽视,但并非决定性因素。
谈到经济型轿车,不免要涉及到它的涵盖范围。最早,“经济型轿车”不过是企业为了市场营销,特别打造的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词。如今,这种叫法被广泛传播,甚至也有了官方定义。对此,各企业态度复杂,一些企业很乐意踏入经济型轿车的阵营,还有一些企业却自恃过高,唯恐避之不及。
早在2001年6月,原国家经贸委的《汽车工业“十五”规划》就指出,自2001年起5年内,我国开始重点发展排量1.3升以下,售价8万元左右的经济型轿车。以当时市场的价格体系,连打出“10万元家轿”概念的1.6升赛欧都不能算是经济型轿车。如今,经济型轿车的标准又有放宽的迹象,去年的《经济型轿车界定标准(征求意见稿)》,根据轿车的外形、尺寸、油耗等方面,将经济型轿车分为3类,最高排量也从1.3升提升到1.6升,同时模糊了价格标准。
如今,经济型轿车的定义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各厂家对此也是态度暧昧。毕竟谈起“经济”,联想到的首先是价格。宝马Mini Cooper按外形、尺寸都符合经济型轿车的标准,但没人能否认它“很不经济”。而企业在营销的时候,也不是都爱宣扬自己的产品“有多经济”,比如上海大众在推出Polo的时候,就一直声称其不是经济型轿车,而将其称之为“小帕萨特”。
可见,小型车卖高价不是经济型轿车,而中级车如果低价卖,也不难获得“经济、实惠、性价比高”的评价。奇瑞A5、华晨骏捷,甚至比亚迪F3,都长了一副中级车的“体型”,可价格决定了它们的身份。如果非要给经济型轿车一个定义的话,恐怕也只有“价格”能做关键词了。从车市前5名来看,捷达、伊兰特和凯越已经放弃了它们中端品牌身份,加入到普通消费者的购买清单,夏利和QQ则代表了中国本土品牌的辉煌,最低不过3万元的售价,让它们早早摆脱了车市暴利的阴影。
当然,除了价格之外,品牌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从进入“万辆俱乐部”的五个品牌来看,捷达是历史悠久的德系车,伊兰特和凯越是近来风头正劲的韩系车,夏利和QQ则是初出茅庐的本土品牌。从欧洲车一统天下,到日韩车参战,本土品牌崛起,中国消费者的选择面宽了,但得利的仍是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而已。可喜的是,长期以低价位维持生存的本土企业已经开始步入小康,抛弃了单一的价格竞争策略,以较强的综合优势获得了认可。
“一万辆”是一个坎儿,进入“万辆俱乐部”代表了一种实力,也证明了中国消费者的独特喜好。前五名中,德系车打头阵,说明其原始积累影响深远,可惜只有捷达一款车撑门面,显得有些势单力孤。不过在老三样中,它还是活得最潇洒的,14年来,它保持了自己一贯皮实、耐用的形象,产生了较强的口碑效应。
在德系车身后紧追不舍的是本土品牌,虽然夏利有日系车的影子,但经过数年的进化,已经成为本土品牌中的亮点。遍布全国的售后服务网点、低价的维修保养费用,让夏利积累了大量的“人脉”。奇瑞QQ的成功是本土品牌“拿来主义”的典型案例。在国人对高价小型车爱恨交加的时候,奇瑞QQ以可爱的造型和低廉的价格入市,使个性消费在中国大行其道。
伊兰特和凯越进入车市前5名并不意外,低价、实用路线的韩系车摸准了中国汽车消费的发展趋向,韩国人对市场的理解似乎比日本人更为老到。北京现代喜欢先发制人,在价格大战中占尽先机,伊兰特的没有突出特点反而成为它的优势。上海通用是个营销高手,作为大宇品牌下的车型,凯越到了中国摇身一变成了别克,虽然与赛欧的营销手段如出一辙,但消费者就是乐意买账。
在车市江湖中,价格和品牌依旧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两大法宝。随着价格战的加剧,更多的车型跳入了经济型轿车的阵营,也跳入了广大消费者的购买清单。那些有着响当当口碑的车型,如雅阁、帕萨特和凯美瑞,也无法忽视价格和品牌的双重因素。“物美价廉才是汽车企业的生存法则”,这是一个老套的说法,却在任何时候都适用。榜单随时会变,但即使你兵刃相见,江湖还是那个江湖。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