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业合资的初衷是引进吸收国外技术,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但合资20年,到底有没有真正形成完整的自主研发能力?现在,答案已经有了。
自主研发助上海大众提速
中国汽车业合资的初衷是引进吸收国外技术,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但合资20年,到底有没有形成完整的自主研发能力?这个问题常年争论不休却没有结论。
现在,答案已经有了。
10月13日,本报记者实地探访了上海大众技术中心。目前,上海大众不但拥有多个国内独有的先进设备和800多人的开发团队,更重要的是,上海大众掌握了按国际标准组织轿车整车自主研发的能力。其研发团队自主开发的领驭(领驭新闻,领驭说吧)稳居中高级车前三甲,集中体现了上海大众自主开发的实力。
业内关于自主研发的争论还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自主开发的目的在于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实力,因此合资公司也好,自主品牌企业也好,说到底都是本土企业,都是中国汽车业发展的支柱力量。本土企业拥有自主研发能力,这将推动中国汽车业实现产业升级,避免沦为单纯的制造基地,能够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
为何坚持自主研发道路
此前,外界对于上海大众的自主研发能力究竟到了什么程度知之甚少,这主要是因为上海大众近两年来十分低调。对此,上海大众总经理陈志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说得多好,最终都要落实到产品。我们宁愿多做一点,少说一点。”
陈志鑫的意思很明白,在没有拿出至少与国际同等水平的成果之前,上海大众宁愿选择默默做事,直到现在领驭和POLO劲情、劲取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上海大众才开始向外界稍稍透露自己的自主研发能力。
作为第一家乘用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必须通过合资引进技术,形成自主创新能力,这不仅关系到上海大众的命运,也是一种责任。“上海大众已经基本具备自主的本土开发能力,但是我们做开发、做产品创新等都是基于合资企业模式的,追求长期、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强迫自己以更高标准形成整套开发能力。上海大众作为国内第一汽车合资企业,必须这么做。”陈志鑫感慨地说。
正是在这种责任感的激励下,成立20多年来,上海大众一直坚持走自主研发道路,从1985年开始引进消化吸收,到1993年联合开发,再到2003年至今进入自主开发阶段,不管外界如何议论,不管市场井喷还是萧条,上海大众在这条道路上从来没有动摇过。
这条道路走得不容易,当记者问到,在2004年遭遇困境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放弃,在那么艰难的行业背景下上海大众为什么一直坚持研发投入,陈志鑫非常坚定地回答:“一定要投。”在他看来,实实在在造车,实实在在形成自己的能力,实实在在促进产业发展是最关键的,“所以不仅要投,标准还不能低。”
陈志鑫确实是这样做的。担任上海大众总经理四年来遭遇了这家企业历史上最艰难的时刻,市场出现拐点,宏观调控加强,竞争对手激增,一直领先的上海大众从第一的宝座上滑落。陈志鑫果断决定进行变革管理、流程再造,在自主研发上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加大了投入。
上海大众在自主研发上投入之大令人咋舌。其技术中心先后共投入30多亿元,其中,被称为国内第一家专为轿车开发的试车场投资将近11亿元,全部为上海大众自筹资金。而且,无论是人机工程学、车身布置、安全性、环保标准、工艺精度等都采用德国大众统一标准。而在堪称国际最严苛造车标准之一的欧洲,德国大众的标准在某些方面甚至更高。仅以台车碰撞试验为例,与其他很多企业同类机构不同,在上海大众研发中心常可看到台车碰撞试验,每次碰撞仅试验成本就达4到5万元,而这样的试验每年都要进行上百次,今年甚至会多达200多次。投入之大可想而知。
陈志鑫不但力主开发投入,而且把精力更多地放在自主研发上。“我的精力投在营销和自主研发上比较多,开发中心我每周都会去。”对于每天日程安排非常紧张的陈志鑫来说,这种关注确实是非同寻常的。
这种关注和投入得到了回报。在陈志鑫任职期间,上海大众从联合开发迈入自主开发阶段,形成了包括造型开发,车身自主开发,发动机、底盘、电子电器匹配开发等一套完整的整车自主开发体系和开发能力,并且完成了包括产品战略、品牌战略等在内的上海大众未来整体规划,为上海大众未来持续发展绘就了蓝图。
上海大众的开发能力也经受住了市场的检验,PASSAT领驭稳居中高级车市场前三名,POLO劲情、POLO劲取每月销售量持续递增超过千辆,7月直销3949辆,8月5425辆,9月达到6549辆,品牌市场份额提升超过50%。“不过,这还不够,我们还要把基础再夯实一点。”陈志鑫表示。
全面培育自主研发能力
本报记者曾参观过不少国内主流车企的技术中心,也曾亲身体验过国内主要试车场,但上海大众技术中心,其硬件设施和独有的工艺,还是给记者带来不小的震撼。
上海大众技术中心给记者的第一个震撼就是其全面性,也是国内惟一一家既有开发中心又有专业试车场,并形成了造型设计、车身匹配、工程分析、试制试验全套开发体系的企业。
这个试车场也拥有数个“第一”的头衔,不但是国内第一家为轿车开发试验而制造的专业试验场,而且是国内惟一拥有沥青混凝土高速环道的试验场,高速环路路面无接缝,平整度高于德国高速公路标准,其设计车速为无侧向力情况下200公里/小时,有侧向力情况下最高车速可达250公里/小时,这一指标也居国内汽车试验场轿车试验之首。
“我们还在建造试车场二期工程,将设计中国典型道路,使我们的试验环境更加丰富,更贴近中国市场。”产品工程部石晋安工程师告诉记者。
“人无我有。”上海大众技术中心的第二个震撼就是其独有的技术和设备。比如整车数据控制模型(DKM),在汽车开发流程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但由于造价昂贵,动辄几百万欧元,技术难度又高,因此在国内汽车界长期以来没有车企能够独立设计制造,上海大众在领驭的开发中,在国内第一次在自己的技术中心独立设计和制作了外部及内部数据控制模型,这为上海大众今后以现代化手段进行整车自主研发添上了重要一环。
“人有我精。”上海大众技术中心的第三个震撼就是其标准之高,超过了国内通行标准。例如车门开关试验,上海大众一般需要做10万次,此外还在其中增加了高低温试验,在-40℃的条件下再试验1.5万次,再如,在碰撞试验中,上海大众不仅采用了国家法规中的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尾部碰撞,还增加了国家法规现在没有涵盖的侧面柱撞、行人保护等。目前,该技术中心已得到德国大众认证,其试验数据和结果与德国大众等效,大大降低了开发成本和周期。
上海大众技术中心的第四个震撼,也是最大的震撼,就是上海大众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创新开发流程,包括从市场调研、产品规划、造型、总布置、模拟运算、结构设计、试制,到试验认可的完整流程,在轿车整车开发的各个环节已具备了自主开发所必须的能力。
在领驭和POLO劲情、劲取以及正在进行的新项目中,上海大众严格按照这套流程进行自主开发,并根据实际效果予以不断优化,同时,完善了支持开发工作高效运行的配套体系,打破了公司内部各职能间的条块分割,采购、质量保证和制造规划等部门在产品开发初期就及时介入,从而有效压缩了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了开发质量,减少了因不成熟设计对批量制造可能带来的隐患。
研发人员团队作战
如果说硬件设备构成了一个技术中心的骨架,那么人才就是这个技术中心的血肉,他们的言行举止、行为方式潜移默化地成为这个技术中心的风格。
据介绍,上海大众技术中心的开发人员已从1996年的200余人增加到目前的800余人,计划最终形成约1500人的开发队伍。同时,根据自主研发的需要,在以国产化工作为主的机构基础上,增加了造型、总布置、整车与道路试验等对自主研发至关重要的部门,使人员分配更加合理化。
上海大众骨干开发队伍的培养很有特色。“很多企业的技术中心是以个人为单位培养人才,但我们会培养一个个团队,比如我们开发部门的核心团队,他们参与了POLO引进开发的全过程,现在已经成为骨干力量,这个核心团队能够领导产品开发的全过程。”
此外,上海大众技术人员的做事风格也不同于其他公司。在参观上海大众技术中心的过程中,各处都有相关技术负责人介绍讲解。与他们交往过程中,记者发现,和其他技术中心相比,很多上海大众的技术人员身上都有一种激情和自豪感,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主人翁精神。
负责零部件试验的胡文伟给记者印象很深,这个在上海大众工作将近20年的高级工程师,参与过整个技术中心的规划建设,说起每个设备,每道工艺都如数家珍,回答问题直截了当,毫不含糊,还喜欢打手势加强语气。
当本报记者问他为什么这么多年都没有跳槽到其他厂商,他回答得很直白:“我在上海大众工作快20年,感情不一样,而且有些地方,虽然去了之后能当‘大拿’,但有什么用呢,技术水平差得远,标准也不一样,可能说的话别人都听不懂。”话说得很直,但他对上海大众的热爱毫无矫饰。
当记者对陈志鑫说起这一印象时,陈志鑫点头同意:“我能理解这种感情,我在1997年一度调离上海大众的时候就很难过,这是一种情结。”这种情结也是上海大众能够率先形成自主研发能力,并拿出经得住市场考验的产品的无形动力。
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升级
合资公司自主研发能不能成功,业内还有争论,但上海大众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合资公司可以做自主研发。上海大众形成自主研发能力,对于上海大众自身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更重要的是,对中国汽车业来说意义重大。
首先,这是合资的成果。很多人都在问,合资20年,到底得到了什么?应该说,本土化的自主开发能力是合资的最大成果,也是政府当初主导合资的初衷所在。众所周知,合资企业想形成自主开发能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学习、耐住磨砺之外,还要坚持,始终坚持这条道路。
其次,这证明引进消化吸收之后形成自主开发能力这条道路是可行的。很明确,上海大众的自主开发能力就是基于合资模式形成的。对于上海大众走的这条路,近年来外界讨论颇多,但是上海大众并没有参加讨论,而是“憋着一口气”走下去。
再次,这为未来自主品牌的推出打下基础。无论走哪条道路,直接收购国外企业也好,引进消化吸收也好,甚至模仿也好,自主品牌要想真正走得长远,核心是要有独立的完整的开发能力,否则往往造成企业没有持续发展的能力,甚至一个产品大获成功,其他产品却悄无声息的尴尬状况。
其三,中国人开始拥有了自己的经验和标准。叫不叫自主品牌,叫不叫自主开发,不重要,关键是有没有能力,是不是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水平。造一部市场接受的好车,不是所谓四个轮子几张沙发那么简单,涉及到很多设计和制造标准的问题。跨国公司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都掌握了大量的经验和标准,这对于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汽车业的长远发展非常重要。上海大众开始拥有自己的造车标准,给中国人按照国际标准开发本土化轿车开了个好头。
第四,带动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上海大众吸收引进国产化的过程中,带动了国内零部件企业的发展,也推动了长三角成为当前最成熟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国内很多后起汽车企业能够快速发展,不能不说受益于此。今天上海大众的自主开发给零部件企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零部件企业也要具有自主的开发能力,建立完整的开发流程体系,拥有自己的经验值和标准,这将推动中国汽车零部件业自主开发,而且还将促进零部件业持续发展。
上海大众掌握自主研发能力,对于中国汽车业来说,是一个推动产业升级的良好开端。未来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还需要各大车企和零部件企业的共同推动,上海大众走在前面,下一个实现突破的会是谁,我们将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