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的召回事件在近期骤然加快,一批在最近几年“争先恐后”出厂的国产汽车成为重灾区,本田、现代、福特等都一一进入了这个名单。
有分析人士指出,召回原因在于新产品上市频繁、中国消费者对于新车价格的过分敏感使得在华投资的整车公司面临更大的降价压力,而同时,一些为降低成本做出的偏激努力也使得新车质量堪忧。
一些陷入困惑的汽车公司很快发现,受他们“青睐”的本土零部件供应商的廉价产品很容易出问题,有时候在淘汰了上一家去选择下一家时依然面临同样的风险,这已经为这些汽车公司快速的市场扩张策略埋下隐患。
召回频发
“最近发生的汽车产品召回事件比较多,一个月有四起,的确有些惊人,而这其中多数还是原本被认为质量可靠的合资公司产品。”新华信汽车事业部副总监孙木子对本报称。
日前,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的要求,分别向国家质检总局递交召回报告,于近期召回各自部分轿车产品。
而在10月8日,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也宣布召回部分奥德赛轿车,湖南长丰汽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则宣布召回部分猎豹牌汽车。
数据显示,中国汽车产品的召回名单正在快速刷新,今年前三季度国内汽车市场的召回已经超过30起,另外尚有多起未发布召回公告的“免费回厂检修”事件。
“中国特色”的召回制
上述车型的召回报告显示:第一:这些汽车公司都“从容不迫”地表示,尽管发现此部分车辆有质量问题,但好在没有得到相关事故的报告;第二:他们都选择了“最经济”的更换相关部件,而没有补偿消费者相关的损失;第三,产品问题本身并不严重但仍然选择了“公开”召回,对消费者相当负责——根据中国不完善的本土法规,汽车公司遇到此类问题多数选择私下通知客户“免费检修”了事,而一些态度强硬的厂家更是对已经被曝光的产品问题拒绝召回。
“在锐志和皇冠漏油事件中处境尴尬的一汽丰田至今仍然没有选择召回,这在国外是很难想象的事情。”上海一家外商独资的汽车零部件公司老总对本报称。
供应商的“乙方”困境
上述人士对本报透露,如果排除是厂家本身在组装工艺环节出现问题,这样的召回基本上意味着原来的零部件供应商将退出这款产品的配套,这对于一些小型的汽车零部件公司而言将是沉重的打击。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整车厂就会要求我们降一次价,而这个频率已经越来越快。”他说,“一些实力较弱的零部件供应商正处于两难的境地,在既要配合厂家的降价需求又要保证合理利润的前提下,产品质量难免出现问题。”
据了解,类似的汽车产品召回,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如果无法证明是厂家工艺环节出现问题,还将承担相关的召回费用。“不但要赔钱,还可能丢了客户。”
这些汽车召回背后的“流血者”需要继续面对的现状是:新车层出不穷,价格战仍将频频上演。
对于那些雄心勃勃的汽车公司而言,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也同样成为难题。
“一个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我们发现前面那家公司产品有质量隐患,在换掉那家公司用新的公司时,依然发现相同的问题。”一家总部位于浙江的汽车公司的售后服务副总监对本报称。
当“快速扩张”成为市场生存的必然选择,如何迅速地推出新车型、同时保证这些新车的质量,则将是检验优秀的国内汽车公司的一道难题。 (责任编辑:余建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