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曼对中大客车的起诉,使中国车企知识产权保护再遇挑战。今后类似问题会越来越多,如何面对跨国汽车公司的诉讼已成为中国汽车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10月19日,德国曼汽车股份公司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江苏中大集团A9客车由于抄袭其旗下尼奥普兰“星航线”外观而将后者告上法庭。 相隔仅仅3天,江苏中大客车做出反应,也在相同的地点召开记者招待会,做出了声明:A9客车是中大数年自主创新之作,不存在抄袭之说。
联系到本土品牌近期接连受到模仿责难,目前被炒得很热的戴-克状告中国苏州某企业的“城市精灵”仿冒其Smart,德国媒体纷纷指责,那么10月19日曼召开新闻发布会现场,欧洲汽车工业协会北京代表处、德国工商总会北京代表处、中国欧盟商会、德国汽车联合会等德国及欧洲在华机构纷纷到会支持曼起诉中大客车,就会让人浮想联翩。
尽管抄袭之说还无定论,对德国及欧洲在华机构纷纷支持起诉中国车企的目的也有待考究外,但中国车企屡遭仿冒起诉,体现了中国车企自主创新之尴尬境地及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巨大挑战。
屡遭起诉理屈
此次德国曼携旗下的客车公司尼奥普兰,及其尼奥普兰中国合作伙伴浙江金华青年汽车在新闻发布会上认为,中大A9客车完全抄袭了尼奥普兰豪华旗舰产品“星航线”客车的外观设计,据介绍,“星航线”的外观设计拥有国际专利,并在中国注册了设计专利。
曼商用车辆企业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副总裁努林格甚至认为,这次侵犯知识产权的案件非常严重,要求中大停止生产及销售抄袭了专利设计的中大A9系列客车,进行损失赔偿,并在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赔偿费可能要几千万元。据介绍,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已于9月26日受理了此案。
但中大集团公共关系部经理纪立俊认为,A9客车是中大在多年A系列车型研发的基础上,经过数年的自主创新之作,并且A9客车在前大灯、保险杠及后门等的设计方面和尼奥普兰专利产品存在明显的差距,不存在抄袭之说,中大客车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然而,从现场展示的图片来看,两个车型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对此,业内人士也有不同的看法。中国公路车辆机械总公司的一位客车资深人士认为:“中国客车业也是近几年来才开始取得迅速发展的,作为后起者,在设计上可能会“兼容并蓄”,借鉴一些设计思路,这也无可厚非,不能因为外观很像就将其对手置于死地,自己的产品过硬就不应怕竞争。”
事实上,据了解,此类官司在汽车业界并不少见,比如丰田曾就知识产权起诉中国本土企业吉利汽车,通用起诉陆风、奇瑞,本田状告双环法拉利指责被抄袭等等,但往往因为外观设计是否抄袭难以界定而不了了之。
应该看到,国际公司对本土企业的仿冒指责,凸显了高速发展的中国车业自主研发的不足,如果从长期来看,随着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更进一步地与国际接轨,这样的纠纷会更多,那么自主研发就必须取得质的突破,同时也对知识产权保护敲响了警钟。
叫板中国知识产权保护
在曼和尼奥普兰起诉中大客车的新闻发布会上,曼及来支持诉讼的德国和欧洲在华机构的代表轮流上台演说,除了表示对起诉中大客车的仿冒行为坚决支持外,另一个表达的核心意思就是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不满,甚至有点言辞激烈。
“这次侵犯知识产权的案件非常严重,将成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分水岭’。由于此次事件比较重大,对曼不利的结果也将对中国知识产权的价值和意义产生负面影响。”努林格说道。
德国商会驻华机构在给与会者散发的一份关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之意义”的文件中认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框架进一步与世贸协议的要求相吻合,遗憾的是贯彻执行一如既往存在很大问题,并且说“德国经济界和商会将密切关注中国知识产权事件的发展并密切注视执法力度是否会取得实际效果”。
实际上,欧洲对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责难由来已久。正像许多事情很难做到尽善尽美一样,在中国汽车业迅速崛起、大力倡导自主创新的同时,一些“让人不爽”的事件相伴而至。
就像某位客车专家所说,鉴于目前中国汽车自主研发的现状,一旦叫人打开缺口,将会牵涉一系列的此类仿冒官司。这就告诫中国政府,在做好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也要兼顾到目前中国汽车业的现状,未来如何做到二者平衡,将是很大的挑战。
“紧盯”中国有他因
值得注意的是,前文提及的在此次曼起诉中大客车的新闻发布会上,众多德国及欧洲汽车相关在华机构对此事所持的“热情”态度,使人很容易联想到中国车企为何屡屡受到国际企业的“关照”。
正如一些媒体用“紧盯”二字形容近一两年来中国车企屡遭国际企业状告之苦,实际上背后的实质是中国车这个在他们看来就是靠抄袭模仿的“下等品”,这两年来大举进军国际市场,使这些国际车企利益受到了挤压,着实让他们产生了忧虑。
“我认为我们的产品给他们造成了压力,为了压制我们出口势头,才急于打压(我们)。”在中大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中大公共关系部总经理纪立俊向一位外国记者直言。他认为,中大客车成功开拓了亚洲、非洲及美洲市场后,通过土耳其又打开了欧洲市场,这引起了欧洲同行的警惕。
对于中国客车界来说,“出口”已经成为了频繁出现的词汇,中国客车持续两年的出口高增长态势仍在延续。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第一副会长张钰晶介绍,2006年中国客车除了出口数量和金额大增外,大中型客车出口平均单价也是连年上升。除了客车外,中国自主品牌轿车越来越走向更多的国际市场,通过价格优势逐步占据了一些市场,这是一些国外企业不愿看到的。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价廉的中国汽车越来越多地进入欧洲,欧洲本土企业的利益会逐渐受到冲击,势必会展开对中国车的阻击。那么,根据欧洲以往对中国纺织品等的阻击经验,国际车企们仍会以“侵犯知识产权”或者“反倾销”名义等方式来阻击中国汽车。 (责任编辑:常亚梅) |